脑室内脑膜瘤是发生于脑室内的脑膜瘤,起源于脑室系统的脉络丛组织。临床上属于少见的脑膜瘤类型。其中又以起源于侧脑室脉络丛的侧脑室脑膜瘤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因侧脑室内肿瘤是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病人已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故临床表现常见头痛、视盘水肿。其中个别病例来院时已有脑疝。这些病人仅有阵发性头痛史,而缺乏定位体征,未被重视。突然发作头痛是由于变换体位时肿瘤压迫室间孔,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侧脑室脑膜瘤对大脑皮质损害轻微,晚期也会因为压迫邻近脑组织而出现轻微面瘫与肢体乏力等定位症状或体征。另外,侧脑室脑膜瘤患者可出现癫痫,情绪障碍,视力减退及同向偏盲等。位于优势半球的肿瘤患者还可有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
预后:侧脑室内脑膜瘤全切术后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复发。而对未能全切肿瘤的侧脑室或第三、四脑室内脑膜瘤患者进行辅助性放疗,或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能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
患者陈某某,男性,30岁,住院号:。患者因“头痛2周”于-03-5入院,外院影像结果示:右侧三角区脑室内占位,于-03-6行“右侧三角区脑室内巨大肿瘤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病理报告示:脑膜瘤
本例手术由以下医护人员协作完成:
主刀:张良
助手:叶景
麻醉师:袁重阳
手术护士:施静思姚淑玲
护理团队:李立娜、杨春婷、唐海兰、李小锋、李琼等
图1:术前CT报告单显示1.右侧侧脑室三角区示一团块状边缘不整的高密度占位性病变,CT值约50Hu,间杂多发斑点状、斑片状更高密度钙化影,CT值约Hu;病变范围约为5.1cm×6.9cm×5.1cm,部分边缘区域示小分隔,灶周示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影。考虑脑室内肿瘤性病变(血管源性可能),待排脉络丛乳头状瘤(或)脑膜瘤;2.空泡蝶鞍;3.双侧上颌窦、筛窦炎症。
图2:术前CTA报告单显示1.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巨大占位病变血管丰富,与邻近脉络丛关系密切,考虑肿瘤性病变,以脑膜瘤可能性大;2.颈部CTA未见明显异常。
图3:术前MR报告示1.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性病变,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变范围约为5.1cm×6.9cm×5.1cm,右侧侧脑室扩大明显,局部分隔,考虑肿瘤性病变;2.空泡蝶鞍;3.双侧上颌窦、筛窦炎症;4.MRV:右侧横窦及乙状窦细小,考虑发育所致;左侧横窦-乙状窦移行处显影淡薄,考虑血流因素。
术后MR报告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后改变,原病变已切除。
图4:术后病理
编辑、排版:李俏
神经外一科(颅底脑干中心)简介颅底脑干中心由张良(教授、博士)领衔长期从事颅底脑干疾病的治疗。
主治:①脑膜瘤②胶质瘤③动脉瘤④脑出血⑤脑外伤⑥先天性血管畸形⑦脑积水⑧三叉神经痛等
联系方式
?()--
?手机:(张医生)
(李医生)
?(张医生)
(李医生)
?12楼外一科
长按图片识别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中国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