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着他(她)的家乡~
根据中国科学院学部网站与中国工程院网站的消息,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出生或籍贯在山东的有43人,占名总人数的5.5%;中国工程院院士有54人,占名总人数的6.3%,两院中山东籍共有97人。而出生或籍贯在烟台的两院院士最多,有21位(不包括2名已故烟台籍院士),涉及化学、医学、数学、物理与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
烟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烟台籍院士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既是我们烟台人的荣耀,更是我们的财富。
按籍贯分布划分的话,这21名院士中,莱州5人,龙口5人,烟台(老烟台市)4人,蓬莱3人,招远2人,牟平1人,莱阳1人。
今天,为大家详细盘点一下咱们烟台的两院院士,大伙儿来一起感受感受啥叫大家风范。
————我要涨姿势的分界线————
我们总会看到“两院院士”的说法,但“两院”指的是哪两院你造吗?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立于年11月,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包括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信息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成立于年,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我国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
中国工程院学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包括工程管理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和医药卫生学部等9个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盘点正式开始————
已故烟台籍中国工程院院士
(2人)陈秉聪(.10.10-.09.01),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山东省黄县人。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吉林大学、青岛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及汽车拖拉机科研与教学工作。根据我国有大面积松软地面需开发利用的实际,开辟了“软地面行走机械”新领域,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忠诚(.12.20-.09.30),神经外科专家。山东省烟台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医院名誉院长。他是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及流行病学调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突出成就。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烟台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姓氏拼音为序,共9人)江桂斌(.11--),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省莱阳市人。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年、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建立了较系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方法体系,在新POPs的污染水平、传输与演变趋势、累积机理和毒性效应方面开展了长期研究,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光鼎(.12.29--),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山东蓬莱人。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秦蕴珊(.6.1--),海洋地质学家。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早期从事陆架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中国陆架沉积的组成、物质来源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编绘了中国第一幅陆架沉积类型图。主要著作有《东海地质》和《黄海地质》。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曲钦岳(.5.21--),天体物理学家。山东烟台人。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是中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研究的天文学家之一。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隋森芳(.2.4--),生物物理学家。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籍贯山东省龙口市。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年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蛋白质及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重要蛋白质复合物参与膜运输的分子机制,膜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蛋白质寡聚化与其功能的关系等研究方面取得系统的重要研究成果。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文采(.6.5--),植物分类学家。山东莱州人。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毛茛科、荨麻科、紫草科、苦苣苔科等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发现20新属,约新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春霆(.9.19--),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山东烟台人。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现任天津大学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物理学转而研究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他首次提出用双Sine—Gordon偏微分方程组来模拟DNA分子在转录和复制过程中碱基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张经(.10--),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籍贯山东龙口。年在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于年山东海洋学院获硕士学位,于法国皮耶尔?玛丽居里大学获博士学位。年回国并在青岛海洋大学任教。自年起,应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在对河口、陆架和边缘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探索研究。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孝信(.4.7--),电力系统专家,山东省蓬莱市人。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70年代开始研究现代电力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参加或主持我国多项大型超高压输电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烟台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以姓氏拼音为序,共12人)安静娴(.2.12--),女,山东省烟台市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东北制药总厂高级工程师。60年代提出并组织实施“磺胺嘧啶”重大技术路线的改进,使其得以顺利工业化;70年代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合作主持研究发明的抗疟疾新药—脑疟佳、全化学合成黄连素均为世界首创;80年代以来组织和主持头孢类药物,脑血管用药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为资深院士)
高文(.3.7--),计算机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原籍山东省牟平县。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智能算法与系统研究,在高效视频编解码算法与标准化、图像检索技术、视频分析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手语识别技术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韵洁(.1.10--),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邮电部数据通信研究所所长,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数据通信局局长,邮电部邮政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现任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教授级高工。作为CHINANET的重要奠基人,刘韵洁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络之父”。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仑(.1.19--),作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学专家。山东省龙口人。现任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国旱地农业的学术带头人。提出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及发展旱农生产的若干新论点。研制出属国内外首创的,使作物生理活性和抗旱性得到一定程度结合的新型抗旱剂,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为资深院士)
孙宝国(.2.28--),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山东省招远市人。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研究成功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3-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和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获年和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发明专利15项。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琳芳(.11.3--),女,分子生物学专家。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年于原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长期致力于蛋白质结构与抗原性关系的研究,60年代参与领导创制两种战备需要的动物血清代血浆,后领导生殖分子生物学研究,于国内率先开展精子蛋白质及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研究,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为资深院士)
谢立信(.12.12--),临床医学眼科学专家,山东莱州人。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年在青岛创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等眼前节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滨士(.03.12--),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山东招远。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研究,是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为资深院士)
殷国茂(.1.29--),轧管工艺与设备专家。山东省龙口市人。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长期从事轧管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工作。在我国第一套自动轧管组机上,提出并实施了用减径方法生产大直径无缝钢管新工艺及负公差控制轧制新技术;参与研制出多种新钢种。“重载橡胶弹性安全联轴器”获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为资深院士)
于德泉(.10.22--),天然药物化学专家。山东省蓬莱市人。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参与主持并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人工麝香研究。人工麝香已正式生产,部分缓解天然麝香的紧缺。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起担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常委(目前为资深院士)
赵法箴(.5.13--),海水养殖专家。山东省莱州市人。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在60、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对虾养殖高产试验和开发饵料的研究。80年代主持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世界产权组织金奖,“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丰峻(.7.8--),防护工程专家。山东省龙口市人,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我国效应试验和防护工程技术理论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别链接(年,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推出“寻找烟台骄傲”大型系列报道,期间,烟台日报社记者曾专赴北京,对烟台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进行了采访。在烟台籍两院院士盘点的最后,让我们再度通过这篇报道感受这位已故脑神经外科大师的大家风范。)
王忠诚:从烟台走出的医学大家
记者孙青王小丹
7月20日下午2时30分。北京。
在阳光浓烈的下午,我们走进了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位于医院内的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那是一个清静的院落,几栋简洁的小楼簇拥在一起,很难想像,全国多脑神经外科精英竟然是从这里走出的。
办公楼走廊内设置着宣传栏,“王忠诚院士荣获首都杰出人才奖”的大照片特别醒目,从介绍中我们知道,为表彰王院士的杰出成就,去年,他获得了首都政府万元的奖励。在接待室等待时,我们在心中想像着这个站在世界脑神经外科金字塔塔尖的人的模样……
棕红色的门被轻轻地推开,明黄色的夹克,灰色的裤子,一头醒目的白发———81岁的王忠诚微笑着向我们走来,那么健朗,我们连忙上前,握住了他伸出的手。
这就是那双超过万次打开病人头颅、将死亡和病痛驱赶的“点金之手”,一种敬慕油然而生。
印象一:健朗的大家
他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的人,他的成绩被称为“世界奇迹”,他将世界最高荣誉揽入怀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首都杰出人才奖”、“世界名人”……查阅资料,王忠诚的荣誉可以罗列好多好多页,但是,面对这位“老乡大家”,我们却一点儿也感觉不到拘束。和你说话时,他是微笑的;和你握手时,他的手是有力的……“大家”营造出的氛围那么亲切,那么轻松。
记者:”81岁高龄,你的身体看起来非常好啊!”
王忠诚:“我天天锻炼,雷打不动。”
“每天四点钟准时起床,洗漱后,在跑步机上运动一个半小时,满身大汗后洗个澡。白天会诊、阅片、讲课,并参加各地的网上会议,抽空写写书……”81岁的王忠诚淡淡地描述自己的生活。
其实,王忠诚的身体并不好,长期站在手术台前,他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为研究“脑血管造影术”,他长期接受辐射,白血球不及常人一半,抵抗力非常差,运动成了他的必修课。正是这位百病缠身,却保持健朗状态的老人,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在医学教科书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描绘:“脑干,生命中枢,主宰着人的呼吸、心跳和意识……”这被轻描淡写的身体组织,是多年来无人敢涉足的医学禁区,在这里动刀子,被人称为“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年11月,王忠诚在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所作的《脑干肿瘤例》学术报告,震惊了全世界。
在脑干肿瘤之后,王忠诚的目标是号称“不治之症”的巨大脊髓内肿瘤,这种治疗效果差、术后瘫痪多的手术连国外都无人问津,王忠诚愣是用自己的手术刀创下了例髓内肿瘤手术无一人死亡的先例,这个结果,被称为“世界奇迹”。
在世界医学史上,做过神经外科手术超过万例的医生只有一人;在医学“吉尼斯大全”里,成功切除直径9厘米以上巨大动脉瘤的医生只有一人;在难度最大的脑干手术领域,完成过近例手术、手术死亡率不足1%的医生只有一人;在髓内肿瘤手术领域里完成例且无一人死亡的医生只有一人———所有这些“唯一”的缔造者都是同一个人———王忠诚。
世界神经外科“最高荣誉奖章”是年在巴西圣保罗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会议上设立的,自年以来每四年颁发一次,用以奖励在国际神经外科界有杰出贡献的神经外科医生。年,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主席萨米教授亲手将神经外科最高奖章授予76岁的王忠诚,他也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印象二:无畏的勇者
他在坟地里挖出骨头做标本,他跟腐尸打了一个夏天的交道,面对落后西方整整30年的中国脑神经外科,他说:我们拼了
王忠诚与“脑神经外科”结缘是在年。
当时,医院组建脑系科,从朝鲜战场刚刚回到天津的王忠诚成为科内六名专科医生之一。次年2月,中央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脑系外科进修班”正式开学,王忠诚和来自13个大城市外科医生一起接受了11个月的基础课程和临床实践,这批学员中的很多人都成了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年10月,医院成立了脑神经外科组,并医院,建立起有40张病床的神经外科病区,王忠诚由天津调入,负责日常医疗工作。从那一年开始,一个名词清晰地刻在了王忠诚的心里:脑血管造影术。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国内采用的“气脑造影术”诊断病情,需要向病人的颅内穿刺打气,剧烈的头痛会使得病人撞墙,极为痛苦,而且危险性很高。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知识封锁,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根本无法引进。
“‘气脑造影术’的危险性是2%—3%,而国外掌握的‘脑血管造影术’的危险性只有2‰—3‰,这种差别是巨大的。我的心里憋着一股气,你们封锁我们,我们拼了命也一定攻克它。”回想起最初的艰辛,王忠诚难掩激动。
然而,面对一片空白的领域,难度之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专业书籍,只有一本,还是外文的;教具,根本就找不到。让我们想象不到的是,为了找到试验用的头骨,王忠诚只能到坟地去挖骨头,挖出来的脑骨里面都是蛆,还有一股糁人的怪味儿,王忠诚硬着头皮拿回来涮洗、漂白、煮熟,把骨头穿起来,做实验和学习的标本。
“总医院有一圈病房,最头上的一间病房放着一具尸体,我们经常跟着老师进去学习,面对着那具尸体的时间是最多的。说实话,晚上只要走过那间病房,想象里面陈列着一具死尸,就感到毛骨悚然。”王忠诚说,为了学习和研究,整整一个夏天,他们就是在跟尸体打交道。
病人照一次X射线,他就跟着照一次,大量的辐射让他的白血球降到了,他得过七次肺炎,两次差点丧命
一天夜里,正赶上王忠诚值班,一个病人突然情况不好需要手术,王忠诚脑外生涯的第一例手术就这样突如其来地降临了。
“当时我们还没有‘脑血管造影’技术,只能凭借临床症状来诊断,当时我的判断是良性脑膜瘤,需要开颅取出瘤子。”尽管王忠诚的判断准确并且很轻松地完成了这次手术,但“脑血管造影术”仍像是他心头的一根刺,时时刺痛着他。
带着这根扎在心上的刺,王忠诚几乎把自己“焊”在了手术室里,“焊”在了尸体旁边,反复地扎针、解剖,他已经不知道做了多少次。
“那时候国家解放不久,百废待兴,连防止辐射的铅围裙都不够用,为了避免有偏差,每次病人照X射线时,我们就站在病人的头部附近扶着,病人照一次,我们就跟着照一次。”王忠诚粗略地算了笔帐,自己跟着一个病人一起承受的辐射量,比现在的医生一年所承受的辐射量都大。
记者不解:“强烈的辐射危害那么大,您不知道吗?”
“每个学医的人从学医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王忠诚微微笑了一下说:“可那时候,我们心里只剩下一个想法,就是让我们的‘脑血管造影术’过关,给中国人争口气。”
回报,是十年的不懈努力得来的。年,凝聚着0份脑血管造影资料和王忠诚十年心血的《脑血管造影术》问世,这本中国神经外科史上里程碑式的专著,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一步跨越了30年的时空,这项技术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CT技术引进我国。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除了十年的心血,这一步的跨越也让王忠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高昂代价。
“那时我发现自己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烧,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有一次,我查白血球才发现,白血球只有标准,还不足常人的一半。白血球就是人体的‘国防战士’,是球场的‘后卫’,我没有‘后卫’了,抵抗力就不行了。”因为射线的严重危害,王忠诚曾经七次患上肺炎,两次有生命危险。几十年过去了,他的白血球仍然没有超过。
印象三:拿贫穷锻造坚毅
童年,他亲眼目睹了家庭的窘境和父母的无奈,因为“没有知识,什么都干不了”,所以“我吵着闹着,就是要上学”
记者:“创造奇迹的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毅力?”
“对我而言,贫穷就是童年的代名词。为了生计,父母什么都做,摆小摊、回农村种地……那时的生活实在是太难了。”尽管已经相隔七十多年,回忆起童年的艰辛,王忠诚的话语中还是带着酸涩。正是目睹父母的无助和残酷的贫穷,小小年纪的他才真切地意识到:能改变人命运的只有知识。
王家在福山门楼,一共有9个孩子,由于贫穷,王忠诚的三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他的两个弟弟也只读到初中。
“父母是文盲,干体力活挣钱,吃吃不饱,穿穿不暖,孩子们一个个都营养不良,为改变命运,我就吵着闹着要上学读书。”王忠诚说,在自己的坚持下,年,他终于成为养隽小学的一名学生。
小学毕业后,王忠诚进入烟台市立第一中学,年,初中毕业的王忠诚意识到北京的教育更好,自己拿主意选择了北平汇文中学,父母四处借钱凑出了学费。尽管这样,在汇文中学读到二年级时,王忠诚身无分文,无奈,他忍痛离开北平回到烟台,在道恕街小学找了一个当“教员”的工作,负责整个六年级的教学任务。
“当时的工资是金圆券,上午领了就得赶紧去买米买面,否则下午就可能贬值。”王忠诚说,在那段日子里,支撑他的信念只有一个:攒钱复学。
当了一年教员后,返校读书的钱还没攒够,备受“煎熬”的王忠诚给学校写了一封信。出于爱才之心,汇文中学校长亲自给王忠诚写来回信,召回了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免费让他补学了一年。
学医是被“穷”逼出来的,为了赚钱,大学里什么都做过,“如果不解放,我恐怕又要休学”
“高中快毕业时,我的理想是学工,可以建设国家,但是没钱,学医不交学费,我又选择了学医。”王忠诚打定主意后,考了三所大学,最后从中选择了北平医学院医学系,原因是那里“不要学费”。或许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正是这个被“穷”逼出来的选择最终成就了他,也成就了整个医学界。
年到年,6年的大学生涯是王忠诚最为艰辛的岁月。 自己做的窝窝头、一杯开水、一块咸菜———这是王忠诚大学时最好的伙食,饥饿、寒冷一直困扰着他。整个大学期间,他一直半工半读,有时给当官的孩子教英语;有时在煤场当监管,给各家各户送煤;有时还打过零工……到底做过多少差事,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即便如此,钱还是远远不够,还要时时靠同学帮助。
同屋同学“借”给他的棉袄至今让王忠诚记忆犹新: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好,见王忠诚连件棉衣都没有,就把自己的新棉袄借给了他,这一“借”,王忠诚再也没能还上,穿了好几个学期。他说:“‘混合面’那种发霉的味道我至今都忘不了,那时候,同学吃一块糖都能让我馋得要命……”
那段贫困艰苦的岁月,给了年轻的王忠诚坚毅和韧劲。
“幸亏解放了,不解放,我又得穷得休学。”王忠诚说,因为解放,医学系的学生得以提前毕业分配,这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毕业后,王忠医院外科,成为一名住院医生,每月工资是50斤小米,他可以“吃饱肚子了”。
印象四:用遗憾解读成功
所有的称谓里,他最喜欢的是“医生”,站在脑神经外之巅,他却说“我做得还不够好”
“万颅之魂”、“培养大师的大师”……围绕王忠诚的称谓实在是太多太多。
记者:“王院长,您最喜欢哪一个称呼?”
王忠诚笑了:“当然是医生。我做着一个医生该做的事,医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病人也在为你做牺牲,一个医生应该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无条件地全部用在病人身上。我出过错,教训也不少,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和谅解,医生的成长离不开病人的理解和谅解。”
记者:“您能在神经外科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原因是什么?”
他思忖了片刻:“或许因为我脑子里想的都是病人吧,现在很多年轻医生没有这种意识,不注意观察、不积累,很难进步。”
记者:“您在神经外科领域缔造的记录很可能不会有人打破了,您现在还有什么遗憾?” 面对我们的提问,王忠诚沉思了片刻。
“我丢了许多东西。我每看一位病人都会留下记录,文革时,我对未来心灰意冷,感觉再不可能从事这个行业了,就把所有资料和医学书籍烧了,我翻译的一本外文专著也被卖了破烂,现在想起来特别心疼,难以弥补。”
“还有,我的学习方法不够好,缺乏指导让我耽误了不少时间,如果能有一位明白人贴身指导我,我想,我会做更多的事。”
很难想象,这位把60年的岁月都交给神经外科事业并在世界领域取得骄人成就的大家,竟然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印象五:割舍不了故乡情
81岁的他每天都在学习,他遗憾没有更多的时间写书;去年他“悄悄”回烟台看大雪,故乡,是他永远的眷恋
81岁的王忠诚已经很少出远门了,但是去年12月份,烟台下大雪的时候,王忠诚夫妇悄悄地来了趟烟台,为的就是看看雪中的烟台,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烟台冬天的雪是他见过的最美的风景。
对故乡,王忠诚有着永远的眷恋:他还记得养隽小学学的英语,还记得朝阳街的街道,记得西沙旺,记得老道恕街小学那扇像衙门一样的大门,以及芝罘中学(现在的一中)的校园,还记得父母在街头摆地摊的情景……
说起那些过去的事,王忠诚显得很动情。
王忠诚的真性情给我们留下太深的印象。
刚做大夫时,他一心想要把活干好,经常呆在手术室里。有时候,正做着手术,病人忽然需要用血,他马上下去抽毫升的血给病人输上,然后上手术台继续手术。在王忠诚的记忆里,这种事司空见惯了。
王忠诚最初是外科医生,“跳槽”到脑神经外科,是刻骨铭心的战场经历改变了他。
年,作为抗美援朝医疗队的成员之一,26岁的王忠诚赶赴吉林洮南。“一批批伤员下来了,最多的就是脑外伤,可我学的是外科,对脑外伤一点都不懂,眼睁睁看着战士们一个个死在眼前,就是救不了,那种滋味就别提了。”那段惨痛的经历对王忠诚而言是刻骨铭心的,回想起当初的那些画面,他的声音仍是沉重的:“要是在今天,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把他们救活,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啊……”
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真实经历,让王忠诚痛下决心:我一定要学神经外科,我一定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搞起来。
年事已高的他尽管已经离开手术台,但那些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病患仍然应接不暇。对王忠诚来说,为每个人看病的过程都是在学习,每解决一个新的疑难病症,就意味着中国的脑神经外科又向前走出了宝贵的一步。王忠诚告诉记者,目前最让自己为难的就是“写书的时间太少了”,他想尽可能地多写书,这样对别人会有很大的帮助。
王忠诚属牛,作为礼物,我们将烟台剪纸艺术家朱曼华的一幅生肖牛送给了他,这份来自家乡的礼物让王忠诚惊喜,他非常动情。王忠诚告诉我们,他90岁的姐姐仍然生活在烟台,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他就要回去看望她。如今,王忠诚和妻子生活在北京,三个儿女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对于这个八旬老人而言,烟台,是他割舍不了的一种情怀。
关于王忠诚
王忠诚,年生于烟台。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脑干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内肿瘤、显微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治疗及神经影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
截至目前,王忠诚创造了五个世界第一:
他是世界上做神经外科手术唯一超过万例的人,被誉为“万颅之魂”;
他是世界上做脑血管畸形手术数量最多、经验最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
十年前他就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成功施行脑动脉瘤手术超过0例的神经外科专家之一,他年成功切除的直径9厘米的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首例;
近十年来,他在脑干上做手术例,手术死亡率不足1%,居世界首位;
他在最近几年内完成的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共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瘫痪,处世界领先地位。
学生眼中的王忠诚
杨军是王忠诚的学生,博士后,现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尽管自己早已是脑神经外科领域的中坚力量,提起自己的恩师,他的口气仍然充满了敬佩。
“他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刻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医学上的好多禁区是不可想像的,他的刻苦、严谨注定他会突破一个个禁区。从有‘生命禁区’之称的脑干,‘一触即发’的脑动脉瘤,到颅内巨大肿瘤,再到无人起死回生的脊髓损伤,他得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他要创新……”
(刊于年《今晨6点》;年9月30日,王忠诚逝世)
烟台籍医学泰斗王忠诚逝世生前难断思乡情
记者常萌刘海风
记者昨日获悉,烟台人的骄傲———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忠诚,因病医治无效,9月30日逝世,享年87岁
。
王忠诚祖籍烟台福山区门楼镇,是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他带领中国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王忠诚在脑干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内肿瘤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解决了一系列神经外科领域公认的世界难题。根据新华社发布的消息,王忠诚是世界卫生组织神经学科专家咨询团成员、欧亚神经外科学会名誉副主席、国际脑研究协会成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主席、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年,他获得了中国卫生界的最高奖励“白求恩奖章”;年,获得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章;年,登上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据王忠诚的学生杨军透露,王忠诚的告别仪式将于10日在八宝山举行。昨天,杨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情绪很低落,“恩师对我而言,不止是老师,还是引领者,更是亲人。恩师对医学界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年在烟台一中初中毕业合影,后排左起第四位为王忠诚。)
9月30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