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头晕眩晕验案一则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71021/5779684.html

患者张某,女,42岁,因「头晕、乏力1月余,加重2周」入院。

简要病史: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头重脚轻,行走不稳,有恶心感,有时有视物旋转,每天于上午8点左右开始发作,持续整天,且到下午2-3点时双腿乏力加重,无偏侧肢体乏力或麻木,无口齿不清,无进食饮水呛咳,于-03-30医院就诊,测血压升高,达/mmHg以上,诊断为「高血压危象」,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美托洛尔缓释片、己酮可可碱、银杏叶提取物」等治疗,患者血压下降,头晕症状有所缓解,但每天头晕乏力仍明显,在该院住院治疗5天后带药出院。

回家后患者坚持服用出院带药,但头晕、乏力、恶心症状仍持续不断,仍为每日上午8点左右开始发作,2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在家服药、休息无好转,遂于-05-20来我院急诊,予收住院治疗。

患者既往有「癫痫」病史30余年,每年发作抽搐及意识丧失数次,目前服用某成分不明中药制剂「癫痫宁康片」治疗;有「高血压、冠心病」史。

主要辅助检查:血钾3.43mmol/L,头部+颈椎MRI示右顶部大脑镰右侧脑膜瘤可能(12mm),颈椎退变,C3/4、C4/5、C5/6、C6/7椎间盘突出;动态脑电图示双侧各导联可见较多θ波散在或阵发性出现,异常动态脑电图。

入院后给予常规降压、改善循环、补钾、抗癫痫等对症治疗。

中医刻诊:患者卧床,精神萎靡,对答切题,畏冷,头晕,恶心,无口干口苦,出汗正常,食欲欠佳,二便正常,腹诊弹力可,舌稍胖苔白腻,脉滑数。

中药处方:考虑风痰上扰清明,予《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吴茱萸汤,4剂,具体如下:

中药处方(方中干姜实为生姜)

服药后反馈:患者服用上方1剂后头晕明显好转,无恶心感,服用2剂后头晕已不明显,无恶心感,冷热正常,精神食欲均正常,-05-25查看病人,无任何不适,血压正常,要求出院,因需完善卡马西平血药浓度检测,嘱继续在院观察。

按语:该患者头晕/眩晕近2月,在外院住院治疗效果不佳,从患者头晕、恶心、舌苔腻等表现,结合其有癫痫病史,不难判断为风痰上扰证,但需注意与水饮上泛之证鉴别。

对于风痰上扰病机的眩晕、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极为常用,事实上,该方有2个著名版本,一个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另一个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即本案所用之方。

《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橘皮、泽泻、人参、苍术、神曲、黄芪、黄柏、干姜、大麦蘗面组成,原是主治「足太阴痰厥头痛」,其主要表现为晕眩、头痛、痰多、恶心烦闷、四肢厥冷,该方毫不例外地体现了东垣重脾胃、重升降、重甘温以及寒热并用的组方特点。

李东垣用方遣药自成一派,经常需要从以上四点去体味,该方本是用于脾阳不足兼有风痰上扰者,其余药味均不难理解,独黄柏一味最当思量。

《脾胃论》原文解释道「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此解略显晦涩。在李东垣的本草著作《珍珠囊解遗药性赋》中,描述黄柏的功用之一为「泻下焦隐伏之龙火」,可见他认为这类脾阳不运、风扰于上的患者,多伴有阴火居于下焦。从运气学说的角度,可将人体理解为一小天地,风眩头痛为「厥阴风木司天」,则必有「少阴相火在泉」,这种观点与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所说的「积阴之下,必有伏阳」可谓异曲同工。

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看似杂乱,实则组方严谨,考虑周全,理解了这个版本,再来看《医学心悟》的版本就是小菜一碟了。

《医学心悟·眩晕》中道「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该方着重祛湿痰、平肝风,可看作二陈汤加味而成,然其温脾阳之功太逊,往往药力不逮,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痰浊晕眩,必得中阳温化助运,方可痰消而气清爽也!

症重而药轻,此是程氏方之不足,而东垣方中有人参、黄芪、干姜助阳,兼以二术、神曲、大麦健脾开胃,对于脾阳虚而不甚者,用东垣方足矣。

而对于晕眩日久而阳虚重者,则可合用经方「吴茱萸汤」,取其峻温中阳之力,可外达肌表、上达巅顶,《本经》言吴茱萸「逐风邪,开腠理」,后世谓吴茱萸为厥阴本药,能降上逆之肝气,与人参及大量生姜同用,恰能弥补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之不足。

世上本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自然也不存在完美的方。

关于头晕/眩晕的辨治,小湛先前另有拙文略祥于此,供大家一并参阅:

从一例医案略谈头晕/眩晕的中医认识

一分钟中医医案

头晕之肝阳上亢

湛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zhiliao.com/fdxnml/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