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效的4种行为
治疗训练方法
DASAIBABASHUO
上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行为治疗,一种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理论而得出的行为治疗训练方法。
我们了解到:行为治疗,可以帮助孤独症谱系障碍谱系的孩子们提高认知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使孩子们慢慢地向正常人的生活靠近。
很多家长朋友可能已经急不可耐的想要知道,这个如此有效的行为治疗训练方法,到底是怎么进行的呢?
今天,大赛爸爸就给大家介绍4种有效的行为治疗训练方法。
在介绍几种行为治疗训练方式之前,我想特别提出一个从古至今,各位家长都十分得心应手的方法:惩罚。
“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每位家长都听过这句话,很多家长朋友大概也在上一辈的手下挨过棍棒,说实话,我也挨过。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要对我们施以“棍棒”呢?
因为当时还是孩子的我们犯了错,也就是出现了问题行为,父母企图用这样的方式来纠正我们的问题行为,惩罚是他们能想到的、最简单的、也是最方便执行的行为治疗干预措施。
当然,这个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却治标不治本。而且,不论是体罚还是语言打击、批评,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如今,在行为矫正领域,已经不再推崇使用惩罚措施来干预孩子的问题行为。
行之有效的4种行为治疗训练方法:
一、强化:
强化大概是大家听得最多,也是最熟悉的了。
当孩子做完训练,或者在生活中有了好的行为表现的时候,我们都会给孩子一个表扬或者赞美,使得孩子更愿意继续去做这件事,这就是强化。
我们给与孩子的表扬和赞美就是强化物。
但是,强化物并不止于此,惊喜的表情、喜爱的眼神、还有作为奖赏的苹果,这些都属于强化物,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得到强化物,孩子就会增加这个好的行为表现。
比如,在孩子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如果孩子从来都不愿意说话,今天主动说话了,妈妈惊喜的表情也会刺激孩子的大脑,孩子似乎得到了肯定,他喜欢妈妈惊喜的表情,于是就会增加主动说话的频率。
二、消退: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是和强化截然相反的一种训练方法。
强化是为了肯定孩子的行为,使他们增加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消退是指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之后,通过不再给与强化物,使孩子的问题行为减少直至消失。
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为了得到玩具,就在商超大哭大闹,撒泼打滚。
这时候,如果父母为了尽快解决麻烦,就给孩子买了玩具。那么,买玩具这个行为实则是在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他就会认为,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只需要哭闹父母就会满足。
如果使用消退技巧,那么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一定不能马上给孩子买玩具。而是等孩子稍微平静之后,拿下玩具给孩子看,问他:“你是想要这个玩具吗?”然后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当孩子说:“是的”,这时候,我们可以把玩具给孩子。
要让孩子明白,买玩具是因为他冷静的用语言表达才给他买,而不是因为哭闹给他买的。
以后,孩子在面对相似问题的时候,他会明白,哭闹是没有用的,进而减少通过哭闹来表达诉求。
三、区分强化
区分强化是指:当同一情况下,孩子出现几种语言和行为方式,其中只有一个语言或者行为得到强化,其他的语言和动作都不去进行强化。
比如,正在学习语言的孩子,面对同一个苹果,一会说香蕉,一会儿说梨,或者草莓、西瓜、苹果等等。这时候,只有当孩子说苹果的时候,我们才给与强化,夸奖孩子:“你认识苹果啦!真棒,没错,这就是苹果!”
通过区分强化,孩子慢慢就会将苹果和桌子上的那个圆圆的水果联系起来,而不会再对着它说香蕉、梨等其他词语。
区分强化可以帮助孩子将词汇和具体事物一一对应起来。
四、泛化训练
泛化训练可以让孩子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比如,孩子学习了水的概念,那么通过泛化训练,慢慢的引导孩子去河边、去游泳池、让孩子了解到,并不是自己家里饮水机里面的水称之为“水”,小河中的是水,游泳池中的也是水。
再比如,孩子学习认识颜色之后,我们要开始引导他们将认识的颜色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妈妈的裙子是粉色的,客厅的墙是白色;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灯有红色、绿色和黄色,再慢慢学习红灯亮要停、绿灯亮可以通行、黄灯亮要等待观察注意。
大赛爸爸说
DASAIBABASHUO
以上4种行为治疗训练,可以让孩子们在认知、语言、行为、社交等各方面得到有效改善。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简单粗暴的采用惩罚原则来制止这个行为,而是要先分析,分析孩子出现这个问题行为的原因,什么因素导致了孩子持续的出现问题行为,然后再针对性的选择强化或消退的行为训练方式,使孩子停止问题行为,或者做出好的行为表现。
区分强化帮助孩子将语言和实物一一对应起来,增强认知功能。
泛化训练帮助孩子们将学会的知识进一步运用到生活中,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