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MR诊断二

精准祛除白癜风攻坚战 http://www.xjkqzjw.com/m/

颅内肿瘤MR诊断(二)

侵袭性脑膜瘤

.肉眼或镜下向邻近硬脑膜、蛛网膜、蛛网膜下腔、骨骼、肌肉或(和)脑组织浸润。

.脑浸润和脑膜瘤的分级有关。手术时不予切除,将可能复发。

.表现:1.肿瘤边界毛糙模糊,脑脊液-血管间隙消失,MRI增强成像显示边缘毛糙模糊。2.肿瘤边缘指状突出或出现伪足征,MRI增强成像才能显示。3.蘑菇征:增强表现为肿瘤沿硬脑膜附着部向四周延伸的增强带,比一般脑膜尾征伸的更远,也更厚或更粗,毛糙不平。

生殖细胞瘤(germcelltumor)

.起源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的残余组织,多见于性腺;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线部位(松果体或鞍上区)、纵膈或骶尾区等其它部位。

.主要发生在松果体和鞍上区,包括生殖细胞瘤,胚胎癌,卵黄囊瘤,绒癌;畸胎瘤;混合性胚细胞瘤。

临床表现:

.突出临床表现是内分泌紊乱,同时可伴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如尿崩、烦渴、嗜睡及肥胖;其他症状与肿瘤部位有关。

松果体区:阻塞中脑导水管,造成颅内高压

鞍区:首先表现出视力障碍,然后出现头疼、呕吐、多饮多尿及垂体功能低下。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除畸胎瘤外均属恶性肿瘤。手术全切机会较少,对放疗敏感。

病理:通常无包膜,无钙化。肿瘤位于基底节区者,出血较常见。属低度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易种植、播散。

影像学改变

CT:松果体区病灶+鞍上肿块;松果体区病灶+基底节肿块;鞍上肿块+基底节肿块;钙化率可达70%左右,松果体钙化常被包绕于肿瘤内。

MR:等T1WI或稍长T1、长T2信号,周围水肿不明显;肿瘤压迫三脑室后部形成笔尖样狭窄,故幕上脑积水较明显;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匀强化,并有助于检出经脑脊液种植的肿瘤。

生殖细胞瘤特定发生部位和高的钙化发生率,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生殖细胞瘤鉴别诊断:

鞍区病变---垂体瘤、颅咽管瘤;

丘脑和基底节区---与胶质瘤,淋巴瘤鉴别;下丘脑神经元错构瘤

松果体区---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松果体区动脉瘤、松果体区脑膜瘤;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CNS恶性程度最高的神经上皮性肿瘤之一

.可发生在脑组织的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生长在第四脑室顶之上的小脑蚓部。成人髓母细胞瘤好发年龄为20-40岁,生长部位多偏离中线,且多位于小脑表面的部位。

.生长极迅速,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并有沿脑脊液产生播散种植倾向。

.肿瘤无包膜,瘤内有时可有坏死和出血,有钙化或囊变者罕见。

.髓母细胞瘤发生在小脑半球内者,细胞间含有多量网状纤维,比较硬韧,边界亦较清楚,称之为“促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的病程较短,1.颅内压增高2.小脑损害表现3.其他表现

影像表现

.CT:一般直径大于3.5cm,累及上蚓部的肿瘤可延伸到小脑幕切迹之上,平扫多呈均匀一致的高或等密度病灶

.MRI:髓母细胞瘤的实质部分多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检查呈均匀一致的强化

一般信号强度均匀,少数发生坏死或囊变,非延迟扫描状态下不增强

.位于小脑上蚓部的肿瘤常使中脑导水管受压、前移及变窄。四叠体板、前髓帆由原来正常时的直立位置变为近乎水平位,导水管扩张且上移。肿瘤的前方和/或上方在瘤体周边新月形的脑脊液残留影。

髓母细胞瘤鉴别诊断

血管母细胞瘤

.又称成血管细胞瘤,血管网状/织内皮瘤,年Lindau首先报道。

.一般单发于CNS,占后颅凹肿瘤的7-12%,多数位于小脑半球及脊髓,其他少见的发病部位包括:软脑膜,脑室内,髓外,腹膜后等。

.4-20%病例有家族史。男女发病率2:1,好发年龄20-40岁。

可发生播散转移

.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错乱、视力模糊、颈部疼痛及共济失调。本病10-13%并发红细胞增多症及高血色素症。

.一般认为起源于中胚层细胞的残余,分囊性和实性两种:1.囊性占60-90%,位于小脑皮层下,60%囊壁上有一至几个壁结节,血供丰富;2.实质性者占10-40%,体积较大,血供更丰富,瘤体为怒张的血管,交织成网状。富含血管,常有明显的血管蒂和引流静脉。

影像表现

.囊性型单纯囊肿,大囊小结节

呈脑脊液样密度或信号,圆或椭圆形,边界清,有张力感;壁结节呈脑实质样密度或信号,常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偶尔见不到壁结节。

.实质型

1.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呈等、略低或略高信号,T1WI上常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上为明显的高信号,边缘清,不光滑,结节状或分叶状。

2.可发生坏死、囊变、出血,但很少有钙化。

3.增强后明显强化,坏死,囊变部不强化。

4.瘤体内或周边绝大多数可见到葡行状供血动脉或引流血管影,MR上快速血流呈流空黑影。

5.占位效应: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或填充

6.幕上梗阻性脑积水:时常伴有

血管母细胞瘤鉴别诊断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CPA区血管母细胞瘤:听神经瘤,脑膜瘤

.血管畸形

幕下室管膜瘤

.起源于脑室壁内室管膜上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的肿瘤,WHO分级为II级。

.占所有儿童脑内肿瘤的8-10%,占儿童后颅凹肿瘤的15%(第三位)。

.双高峰期,1-5岁,30岁,儿童为成人的4-6倍,男女比例为3:2.

.60%发生于幕下,其中90%位于四脑室内,起于四脑室顶或底,可以经外侧隐窝扩展到CPA池或向下进入小脑延髓池,其表现如熔蜡状。

.常见症状:平衡失调、恶心、呕吐、头痛;发生于脑实质者以癫痫发作为首先症状。

影像表现

.MR平扫T1为低或等信号,T2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多较均匀,少数不均匀,与囊变、钙化、血管流空和出血有关

.脑实质内者:肿瘤可呈不规则形,边界不清,可有轻或到中度水肿,增强后扫描肿瘤常呈中度强化,强化不均匀,其中环状强化最常见。

脑室内者(少见):分叶状,常呈扩大的四脑室塑形,肿瘤的前面与脑干常无明确分界,后面常有充有CSF的间隙与四脑室顶分隔。

幕下室管膜瘤鉴别诊断

.脉络丛乳头状瘤

1.发病部位与年龄关系正好相反

室管膜瘤:幕上成人,幕下儿童

乳头状瘤:幕上儿童,幕下年龄偏大

2.乳头状瘤:外形颗粒状,坏死囊变少见,钙化常为大片;室管膜瘤坏死囊变常见,钙化常为灶性

.髓母,室管膜下瘤(较大)

鞍区肿瘤

.鞍内:垂体瘤

.鞍上:成人最常见为垂体大腺瘤发展及脑膜瘤,儿童最常见为颅咽管瘤和下丘脑-视交叉星形细胞瘤

.鞍旁: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囊肿性病变

.斜坡:脊索瘤,鼻咽癌向上侵犯

.非肿瘤:Rathke肿瘤(鞍内),垂体脓肿(鞍内),动脉瘤

颅咽管瘤

.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3%-7%,好发于鞍上池、鞍区和第三脑室,占鞍上肿瘤的50%。是鞍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

.好发于20岁以下的人群,5-7岁好发,是儿童最常见的鞍区肿瘤。30-60岁为第二发病高峰。

.来源于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细胞,多数为囊性,囊肿成分复杂,囊壁钙化多见。囊性瘤内富含胆固醇结晶和液体,呈暗棕色或柴油状,并有角质斑块和钙化。

.临床: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有内分泌症状、视觉症状和颅内压增高。

颅咽管瘤影像学表现

MR表现:

1.鞍上池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肿块。

2.T1加权呈低或混杂信号,T2加权以高信号为主,内有低信号区。

3.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造成双侧侧脑室积水。

4.增强: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增强,囊性部分呈蛋壳样增强。

颅咽管瘤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第三脑室上方的星形细胞瘤常表现为鞍上实性肿块,一般不延伸到鞍内,钙化率较颅咽管瘤低。

.脑膜瘤:脑膜瘤有10%发生在鞍上,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可有钙化,囊变少见,肿瘤常位于鞍上偏前的位置,鞍结节骨质增生。

.垂体瘤:可突向鞍上,常引起蝶鞍扩大,鞍底下陷,海绵窦受累,且因出血、坏死发生囊性变。但钙化罕见。

.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壁上可有钙化,增强扫描时瘤壁因有机化组织而强化,但动脉瘤腔内有血液的地方强化非常显著,与颅内动脉强化一致,偶尔强化均匀者与实质型的颅咽管瘤鉴别较为困难。

Rathke囊肿与颅咽管瘤的鉴别

.Rathke囊肿多在成年发现,颅咽管瘤最常见于20岁以下

.颅咽管瘤患者的内分泌症状常比Rathke囊肿患者严重。

.Rathke囊肿一般较小,平均直径<10mm,而颅咽管瘤直径一般都>10mm。

.Rathke囊肿虽然可有向鞍上的延伸,但主体在鞍内,而颅咽管瘤的主体在鞍上。在CT上,颅咽管瘤钙化常见(87%),而Rathke囊肿(13%)则少见。

.当CT和MRI显示鞍内或鞍内向鞍上发展的圆形或内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没有强化,而周边较易强化,尤其当肿物大小在1cm左右,与周围垂体组织存在较明显边界时,应考虑垂体Rathke囊肿。

桥小脑角(CPA)肿瘤

.绝大多数是良性肿瘤

.听神经瘤(70-80%),最为多见

.表皮样囊肿,脑膜瘤,小脑胶质瘤,三叉神经瘤,转移瘤,血管网织细胞瘤

.起源于第八对颅神经前庭支的细胞,故又称前庭神经鞘瘤,是桥小脑角最常见的肿瘤(80%),占颅内肿瘤的8%左右

.组织学表现与其他部位的神经鞘瘤相似,分为AntoniA和AntoniB两型,可囊变,生长速率是囊变者的10倍。

.少数病例可见双侧听神经瘤,多为神经纤维瘤病

影像表现

.MRI为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1.平扫:较大者表现为脑外肿瘤的特征。同侧CPA池、环池、桥池增宽;小脑半球皮髓质交界移位、脑干受压移位,四脑室常受压,可并幕上脑室轻、中度扩张。

2.T1WI上低或等信号,T2WI肿瘤呈高信号。常可见肿瘤呈蒂状伸入内听道。较大的肿瘤内常可见囊变,呈液性长T1长T2信号。少数情况下(约7%)肿瘤周围可合并蛛网膜囊肿。

3.增强:多数肿瘤强化明显,可呈均一强化、不均一强化或环状强化。增强MRI有助于显示局限于内耳道内的小听神经瘤。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鉴别诊断

转移瘤

.占颅内肿瘤的25-30%

.颅外:最常见的为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约31%可同时有脑膜受累

.单发,多发(60%),弥漫性生长,界限清楚,幕上多于幕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灰白质交界处多见

.MRI:平扫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明显的占位效应,瘤周水肿明显,较大的瘤内可有囊变及出血。小于5mm的结节平扫易漏诊。增强扫描有不同形态强化,多为结节状或环形强化。脑膜受侵时,可见脑膜增厚

转移瘤鉴别诊断

.胶质瘤III-IV级胶质瘤可与单发性脑转移瘤相混淆-MRS,PWI

.颅内多发病变:淋巴瘤深部白质瘤周水肿可无或较轻“四不像”

.室管膜转移与种植

.脑脓肿病史、脑脊液细胞学检查DWI

.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圈部分或全部消失,或厚度不均匀时,应视为肿瘤卒中,非肿瘤的血肿吸收期含铁血黄素沉积圈厚度均匀,形态规则完整。

总结

1.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

2.颅内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

3.颅内常见肿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大脑胶质瘤病、脑膜瘤、生殖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幕下室管膜瘤、鞍区肿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转移瘤等

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zhiliao.com/jbxnml/10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