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9岁。
主诉:因突发抽搐4+月,头痛、呕吐两周。
现病史:4+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抽搐、斜视、不能言语,伴呕吐一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外伤史,无意识障碍、头痛、二便失禁,无心悸、胸闷、发热等不适,医院,行检查诊断为右额叶病变、继发性癫痫(具体治疗不详),后癫痫未再发作。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频繁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外伤史,无意识障碍、头痛、二便失禁、视物模糊,无心悸、胸闷、发热等不适,医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具体治疗不详),为求进一步诊治,今日急诊于我院,门诊以"右额叶占位"并收入我科。
既往史:既往5医院行右侧疝气手术治疗(具体不详);4年前因车祸伤医院检查诊断为颅骨骨折,未住院治疗(具体不详);否认“心脏病”等系统疾病史。否认“肝炎、伤寒或副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
实验室检查:外院脑电图示异常脑电图。脑背景图异常,可见右额叶区阵发慢波,波及前颞区。监测全程未见癫痫样放电。
超声:无。
CT/MRI扫描:MRI扫描:检查设备GE公司SignaHD1.5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部相控阵线圈,常规扫描序列包括:头颅轴位平扫T2FLAIR序列,T1WI序列,DWI序列,增强后T1WI序列。T2FLAIR序列参数为:TRms;TEms;TIms;ETL36;矩阵×;NEX,2;层厚6mm;间距1mm;FOV24cm。DWI序列参数为:扩散敏感系数(b值)=s/m2,取层面选择、频率编码、相位编码3个方向。平扫及增强后T1WI序列参数为:TRms;TE1.8ms;矩阵×;NEX2;层厚5mm;间距1mm;FOV24cm。增强扫描T1WI图像均拷贝平扫T1WI相应定位层面,参数不变。
查体:无。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医看
答案解读:A
解析:该病例做了T1WI,T2WI,T2FLAIR三个常规序列,MRS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脑的代谢信息,在显示组织的生化特征方面优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对于复杂的病例,当分析临床病史和影像资料出现争议时,MRS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MRS不能替代常规序列。DTI无创性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走行的一项新技术,可以反应白质纤维束的病理状态及邻近病变的解剖关系。DWI对脑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定位诊断首选MR增强检查,MR增强检查除了通过强化方式来了解病变的性质之外,同时通过观察强化范围了解病变侵犯的程度,为定位诊断提供帮助。
问题二在提供的MR平扫图像上,脑内还是脑外,良性还是恶性?(单选)
A脑内良性
B脑内恶性
C脑外良性
D脑外恶性
答案解读:D
解析:根据该患者的MR平扫及MR增强检查资料,病变主要是囊实性混杂长T1长T2信号,T2FLAIR上局部可见脑组织水肿,呈斑片状高信号灶,相邻的脑实质受侵犯;病变增强后呈“印戒”样或“蜂窝”样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DWI病灶局部呈高信号,首先考虑恶性病变。至于病变位于脑内还是脑外,由于病变太大,给判断病变来自脑内还是脑外带来一定的困难,但细细观察病变发现,病变来源于脑外,相邻的脑白质、灰质受压,局部可见血管源性水肿,颅骨局限性增厚。
问题三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MR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
B高级别胶质瘤
C恶性脑膜瘤
D血管外皮细胞瘤
答案解读:A
解析:
手术所见:术中发现靠近中线处额骨内板异常增厚,并可见大量似粗鱼刺样疑似增生样物质,质硬,与硬脑膜粘连紧密,见硬膜颜色正常,未见破损,张力高,脑搏动好,肿瘤大小约7x5cm大小,呈紫红色胶冻样,质软,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
病理所见: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结果:肿瘤细胞CD99+,Vimentin+,CD56灶性+,Nestin灶+,Syn+,NSE+,CgA+,CD3-,CD20-,CK灶性+,S-灶性+,GFAP-,EMA-,Ki67增殖指数约20-30%。网织染色:阳性。
病理诊断:幕上脑膜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WHOⅣ)
三、诊断分析思路
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该病例因突发抽搐4+月,头痛、呕吐两周,医院检查提示颅内右额叶病变,异常脑电图。MR平扫主要呈混杂长T1长T2信号,局部可见囊变坏死及实性结节,DWI部分病灶呈高信号,病变增强后呈不均匀“印戒”样或“蜂窝”样强化,相邻的脑组织受侵犯(手术记录提示病变与正常脑组织界线不清),局部颅骨增厚;T2FLAIR上可见血管源性水肿,占位效应明显。行MRS及DTI检查:MRS可见Cho峰明显增高,NAA峰基本未见;DTI显示病灶周围脑白质纤维束明显受压。
本病例的读片思路(1)发现病变与认证:患者,男性,9岁,因突发抽搐,头痛、呕吐来检查,当地CT提示右侧额叶病变,为了解病变的性质,行MR平扫、MR增强、MRS及DTI检查对病变进行定位及定性。
(2)定位诊断:病变主要位于额部,常规序列上可见相邻脑灰质、白质受压移位,局部与脑组织间隙不清晰,提示病变来自脑外,右侧额叶白质局部可见血管源性水肿;MRS所示NAA峰基本未见显示,提示病变可能来自脑外;同时DTI提示相邻脑白质纤维束受压,而病灶区域未见纤维束走行,也提示病变来自脑外。
(3)定性诊断:患者男性,儿童,MR平扫主要呈混杂长T1长T2信号,局部可见囊变坏死,呈“大囊小结节”样改变;DWI部分病灶呈高信号,病变增强后呈“印戒”样或“蜂窝”样强化,相邻的脑组织受侵犯,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晰,局部颅骨增厚;T2FLAIR上可见血管源性水肿;瘤周水肿较重,占位效应明显。MRS可见Cho峰明显增高,提示细胞增殖,脑组织破坏。DTI显示病灶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受压。以上MR常规序列及功能成像序列皆提示病变为恶性。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1)发病年龄:PNET发生于幕上极为少见,儿童及青少年好发。
(2)发病部位:病灶多位于大脑白质区,向脑表面及深部生长,甚至破坏颅板,额叶最为好发,其次为顶叶、颞叶、枕叶、基底节区和脑室。而本例病例病变来源于脑外。
(3)MR征象:病变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体积较大,边界清,瘤周水肿轻或无,也可为指样水肿,占位效应显著,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瘤内坏死多见,呈偏心性,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囊变靠近中线,结节则多位于大脑外侧面,囊壁薄且光滑,也可为灶性坏死,出血多见,增强后呈“印戒”样或“蜂窝”样强化。
(4)确诊依据:PNET一种罕见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胚胎性肿瘤,由原始神经上皮产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预后差,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1)恶性脑膜瘤:脑膜瘤为最常见的脑膜起源肿瘤,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5%~20%,多见于成人。肿瘤好发于大脑凸面及矢状窦旁,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有颅骨的骨质破坏,瘤周水肿明显,内部信号不均,以坏死和囊变多见,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2)高级别胶质瘤:星形细胞瘤是颅内肿瘤最常见类型,约占60%。肿瘤可发生在中枢系统的任何部位。CT上高级别胶质瘤表现为低、等或混杂密度影,水肿较重,边界常常显示不清晰,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多数呈不均匀强化。MR上T1WI呈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其间可见更低或高信号,体现了瘤内坏死或出血;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与水肿之间可见更低信号晕环绕为瘤周的神经胶质增生,恶性度高的肿瘤较为多见;增强后呈斑片状、线条状、花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坏死或出血区不强化。
(3)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发病年龄较年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肿瘤多呈分叶状,其内部及边缘流空血管多见,易侵犯邻近颅骨造成溶骨性破坏,而非骨质增生硬化,血管外皮细胞瘤好发于静脉窦附近,常侵及静脉窦及其他血管,血管外皮细胞瘤通常无钙化。
病例供稿:医院影像科高波
专家点评WHO中枢系统肿瘤分类中删除了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改为多层菊形团样胚胎性肿瘤。PNET为一种胚胎性神经上皮肿瘤,高度恶性,有向神经元、神经胶质和间叶方向分化的潜力。PNET可发于各年龄阶段,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常见部位为胸壁、头颈部、脊柱旁、四肢,偶见于肾上腺、子宫、卵巢及肠系膜等脏器部位。PNET分为中枢型和外周型,外周型(pPNET)较多见,中枢型(cPNET)较少见,发生于幕上的cPNET更为罕见,而起源于脑膜PNET属于pPNET,有别于脑组织内起源的cPNET。
本例为9岁男性儿童,发病年龄较符合,病变范围较大,应首先进行定位诊断,可见病灶宽基底与颅骨相连,邻近颅骨局限性增厚,病灶信号混杂,可见囊变及瘤周水肿,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DWI序列呈高信号,MRS未见NAA峰。可初步诊断为脑外恶性肿瘤性病变,准确定性诊断较困难。鉴别诊断包括恶性脑膜瘤、血管外皮瘤等,但这两类肿瘤发病年龄均较大,发生于儿童少见。脑膜pPENT较恶性脑膜瘤肿瘤相比形状多为梭形,并延脑膜宽基底生长,肿瘤周围水肿较轻,边界较清楚,增强效果更明显。颅内间变型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上多表现为肿瘤内部明显的囊变、坏死及出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邻近颅骨破坏,分叶状,窄基底与脑膜相连,肿瘤周围水肿明显。
点评专家:医院陈峰
医看
参考文献:
1.JingZ,Wen-YiL,Jian-LiL,Jun-LinZ,ChiD.TheimagingfeaturesofmeningealEwingsar白癜风有哪些症状百癜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