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医生都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曾几何时,市场医院宁静的氛围,高科技的绚丽迷乱了医生的双眼,贫富悬殊的差距增加了病人的戾气,不良媒体的推波助澜,搅乱了正常的医患关系。医生们越来越依靠的是冰冷的技术,而忽略了人性的温度,病人则越来越增加了怀疑,拉宽了与医生之间信任的距离。医院里,医患矛盾、医患纠纷、“医闹”都成了各位院长十分头痛的事。如何来破解这个困难的怪圈?
1从叙事医学想起我主要从医生的角度、从学科的角度、从团队的角度谈谈医生的用心,讲出一些医生用心的故事。病人的故事与医生的故事是密切相联的。病人的故事激励医生的用心,医生用心的故事是病人故事的延续,是对病人故事的回应,是病人期望的实践,而张扬医生的故事,不仅可以唤起医生们的热血心肠,激励更多的医生书写自己的故事,同时也给病人温暖,拉近医患间的距离,形成医患同心的局面。病人的故事辅以医生的故事,有助于形成医患都称心的医学。年抢救刘海若,尽管我并没有觉得这个事件有什么特殊,但媒体却特别感兴趣,每天都有大量的记者来问我:“你靠什么救了刘海若?”我想了半天,无外乎就是4个字,第一个就是用心,所有的医生护士都特别用心地去治疗她;第二个是理念,我们用的是整体自洽的理念,我们研究了14年,把整体自洽的理念变成了理论,到今天还写了一本书,叫《系统医学原理》。从那个时候开始,“用心”就扎根在我的内心,让我不断地去思考,用心去用。这十几年,可以说是医患之间最冰冷的时期,医闹、杀医事件频发,这是特别让人寒心、痛心的过程。当初全国政协酝酿医师节时,我是不赞成的。因为一般的节日是为受压迫的人而设立,而医生是千百年来受人尊重的,曾几何时,已经变为弱者,需要设立节日来鼓劲,为自己扬名?这样太悲哀了。但是后来大势所趋,真的到了需要设立医师节去奋力呼吁的时候了,到底医师该怎么办?年,韩启德院士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的一次医学人文研讨会上向全国医务界推荐叙事医学,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叙事医学,它让我觉得应该从医生做起,做有温度的医生。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前几年和其他代表一起,医院的正常秩序,让医生们能安全、安心地给病人看病。现在医闹入刑了,但医闹入刑真的就改变了医患关系不正常的状态吗?医生方面就没有责任吗?医生能否从病人的故事中体验病人的痛苦,体验病人得病后其与家人在艰难困苦中的挣扎,多给病人一点温暖?仅有对无理医闹的强力打击,即使是再强的公安警力,也难以让病人感到温暖。我觉得做一个温暖的医生,给病人以温暖体贴,书写医生奋不顾身地救治病人的故事,更为重要。这是由叙事医学联想到的。叙事医学为做一个好医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
2平行病历:培养医生的用心从年以来,我也负责全国神经外科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现在好多医学院校中都设有人文学院,学生也上医学人文的课程,但在校时间只有短短五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医院,学技术的诉求高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如何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他们的技术、经验、人文都在这几年形成,一旦形成了,他可能一辈子就是一个好医生,反之,他就可能是一个“高冷”的医生,技术越强,他越“高冷”,这点是很危险的。所以在全国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教育、叙事教育是作为必选课的,而且不合格一票否决。在我们科里,从进修医师开始,要求每一个人每个月必须写一篇平行病历,长短不限、好坏不限,必须要写,我不是希望他们变成一个文学家,而是要他们时时刻刻想着这件事。就像我们科室会议室门口的亲情墙,都是一些我们心里惦记的人的照片,每当我们看到这些,心里都会有一丝温暖在冲动,而这丝温暖不会稍纵即逝,它会有绵延,会绵延到你跟病人的交谈能够温暖一点、温柔一点,不要一进病房,就是一张冷脸、一句硬话。写叙事医学平行病历的时候,就是另外想要到去问问病人你家庭怎么样、经济状况怎么样、亲戚朋友怎么样、你得病痛苦状态怎么样,这样会使医生能进入病人的境遇,写着写着,这种温暖、这种人文的理念就会在医生的内心扎根,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柔软的东西,只是需要一种方式将它放大,将温暖加温,让它蔓延,平行的叙事病历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科已经有两千多份了,有很多故事。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科室的故事。
3医生的故事我手头上有许多医生用心的故事,这些故事凝聚了医生对病人的用心,回应解除病人疾苦的心声。我们科室的鲍主任手术做得特别好,他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独立看书而不受到任何干扰;他可以用整晚上的时间把我所有的多份造影片全部阅完;他可以带领全体进修医生一年内读完三大本英文的神经介入专业书;他可以一年内把我多年的脊髓血管畸形治疗经验写成英文文章发表在国外权威杂志上。他是我们年轻医生心目中的“大神”。他曾经做过一例手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中就需要医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心无旁骛、屏声敛气地将肿瘤一点点地从粘连的血管、神经脑组织上剥离,把藏匿于隐蔽角落的少许肿瘤暴露出来切除。也许从肿瘤体量讲,这部分难啃的骨头不足肿瘤总体的5%,但却需要具备比另外95%更为高超的技术、悲天悯人的情怀、甘愿为病人担当的胆略,把这个过程比作刀尖上的舞蹈一点也不为过。这个阶段,既考验医生的技术,考验医生的耐心、考验医生的体力,也考验医生的良心。这是与患者预后休戚相关的70分钟,是对医生的技术、体力、耐心、良心考验的70分钟,如果没有这70分钟,患者的肿瘤切得也比较彻底了,甚至复查核磁都不会发现这一小块隐蔽的肿瘤,但有这块肿瘤,复发就是迟早的事。在医患关系不甚和谐的今天,鲍主任仍然做得这么义无反顾,无疑是对医者仁心、爱心和良心的一种诠释,一种坚守。在给另一个17岁孩子切除巨大的听神经瘤的时候,他说:“这么大的听神经瘤,假如术中面神经损伤,孩子术后面瘫,尽管遗憾,但全世界的神经外科医生都不会责怪我的,因为太难了。但我内心是把他当作我的儿子来看待的。”医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合格手术”,而是“良心手术”。这样的医生也有失误的时候,曾经一台他认为信心满满的手术,结果病人死亡了,这对他是一个极大的挫折,那几天他是头发凌乱,胡子拉碴,面色灰暗,眼睛血红,眼神暗淡而绝望,才几天光景,就被折磨得几乎没了人形。他自己的反省和自责就是过于自信,没有充分估计到可能的风险,没有跟病人交代清楚,给了病人过高的期望,也让自己过于自信,所以他认为这个过程是自己没有做好。小概率的风险没有跟病人交代清楚或者医生没有想到,这是医生的自责,是医生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做到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和充分的判断,这是他最痛苦的。他在全科说这件事的时候泪如雨下。
我们另一位陈革医生,他是中国志愿医生委员会的秘书长,特别优秀,病人都说他是一个有魔力的医生,永远都是笑眯眯的,病人一看到他就会非常放松、非常舒服。他做过一台手术,一个70多岁垂体瘤的病人,手术过程中也是非常仔细、非常认真,但手术过程中还是造成了颈动脉的破裂,大量出血,我们整个团队都加入抢救,最后血止住了,病人送到ICU,接下来的两周,没人监督他,他天天守候在ICU,和ICU的同事们一起盯着病人的血压,一定把血压控制在mmHg~mmHg,尤其在夜里。这样看了病人两周,终于血管代偿过来了,不用升血压,患者肢体也不再偏瘫了。老人出ICU那天,他的儿子看到恢复不错的爸爸对他说:“陈大夫你辛苦了。”再休息几天病人就可以出院了。就在出院的头一天,老人突发胸闷气短,急查心电图提示心梗,最后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按道理来说,这件事与他没有什么关系,但他还是非常自责,为这个老人做手术的抉择是否恰当?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对老人是不是一个打击?在整个过程中医生是不可能做到绝无错误的,因为医学是不确定的,但医生能做到的是尽你所能去帮助病人,包括人文关怀。
我们中国志愿医生到埃塞俄比亚做医疗活动,临走前两天,“捡”了一个病人,当地的一个华工,突然蛛网膜下出血,动脉瘤破裂。找我们会诊,当时不能拉回国,当地又不能治疗,等下去可能会再次破裂威胁到生命。最后我们还是决定要给他做手术,但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就我们几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环境,没有医疗许可,还要去做这样的高难度手术,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我们做到了。我们调动了所有的资源去努力,一夜之间完成了所有的找医生、找器械、安排麻醉等,次日早上完成了手术。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去完成一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手术?因为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命比天大,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志愿医生。志愿医生就是不取报酬,无私奉献,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病人。此事在网上被广泛传播,网友说这是埃塞俄比亚的“战狼3”行动,战狼2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而我们是“凡我华人,虽远必救”。
我们还有一个梁大夫,治疗了一个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做完以后还疼,因为病人有一个特殊的变异,岩骨凸出了一块挡住神经,所以必须把这块骨头磨掉。在那么深的地方要把骨头磨掉,他觉得不是特别有把握,所以他心存侥幸,觉得可能不会有问题,已经把其他地方都减压了,也许就好了。很多外科医生在手术中都有一些侥幸心理,觉得也许就会好一些,结果回来以后病人不好,还是痛。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心里非常清楚,应该再做一次手术,但还是有些犹豫,病人是否会同意?万一手术之后效果不好可怎么办?他心里非常地纠结。在医疗领域,如果第一次手术失败,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补救时,大家会把第二次手术戏称为“二进宫”,医学术语叫“非预期手术”。手术“二进宫”对一个医生而言,是一件很丢人、很没面子的事情,在医患关系不甚融洽的今天,“二进宫”解决问题还好,如果不解决问题,容易造成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这一点也不能不顾及。可如果因此把病人连哄带骗“推”出医院的话,他会觉得心里永远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对病人一家永远会有一种负罪感……梁医生与我们科室其他医生反复协商,我们科室也为他配备了更强的团队,梁医生决定再做一次手术。如何劝说病人?我们的梁医生说:“如果您是我哥,我建议再次手术。”病人也真诚地说:“梁大夫,我是投奔您而来的,我也知道您是为了我好,太专业的东西我也不懂,您说咋办就咋办,我听您的。”手术顺利完成了,病人也恢复的非常好。这次手术我们称它是“诚实的二进宫”。他后来被派医院当执行主任,医院刚开张,一个病人都没有,他去做开拓性的工作,第一个病人就是从网上追着他,从黑龙江到河南去,追着他做手术,未曾谋面,又换了一个境地,完全是出于医生的魅力和病人对他的信任。医院待了三个月,全国十几个省市的病人都是追着他走的,这足以说明他的口碑,“好人梁大夫”不是浪得虚名。
我们年轻医生的一言一行也深受这些前辈医生的影响,年轻医生也是能做到的。我们的一位段医生值急诊时碰到一个外伤已脑疝的病人,一侧瞳孔放大。在神经外科,一旦遇到脑疝的情况,所有的医生是跑步的,争分夺秒,这种情况下,医生是没办法坐下来和患者家属详谈的,她就一边推着车一边跟家属交代,家属一边跑着,一边着急着,一边听着,听没听进去都两说,谁跟他说的都不知道,医生都戴着口罩。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忙了一晚上,到第二天早上5点钟才把手术做完,把病人救了,出去告诉家属一切都好了,家属却把她骂了一顿,家属说:“你是谁啊,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不知道谁做的手术,你们到底给我们做了什么了,我们到底怎么了?”家属也有道理啊,因为医生没说清楚。段医生在写这段叙事病历的时候她并没有责怪病人,她是在自省,以后如何做的更好。段医生有许多细腻之处,我们监护室曾经有一个8岁的孩子,孩子第一次住院时长期带过胃管,知道那样的感觉,当时就哭了,死活不想插胃管。段医生也心疼,“是否一定要插胃管?”她仔细听了听孩子的肠鸣音,觉得比前两天稍微好一些。她问孩子想吃什么,孩子低声说,想吃大米粥。妈妈在一旁补充说在家乡她每天都吃大米粥,可是来北京后只有小米粥,没有地方卖大米粥。段医生赶忙请假回家熬粥。当她把大米粥端来喂孩子时,奇迹出现了,孩子真的一口口地喝下了,居然没有吐!“那就不用插胃管了。”从那天起,每天段医生都给孩子熬一点粥,孩子逐渐开始有精神了,喝一点粥,吃一点豆腐,过了两天,居然要排骨吃。体温逐渐降低了,脸上也有笑容了……
我们还有一位刘医生,在急诊看了一个病人脑出血,医院都不收,最后来到我们这里,我们也没床了,刘医生就跟他交代清楚,去哪个科室找哪个医生,这个时候病人已经是怒火冲冠了,不能忍受了,就把刘医生给打了,我们也马上报了警,警察已经准备拘留处理了,只要刘医生签字就行。但在派出所,当刘医生了解到病人的所有情况后,刘医生说我原谅他了,他能理解打人者当时的心境,他是一个农民,经过了4个医院的转诊,最后把他逼成这个样子。刘医生说这是我们的社会制度、医院制度的问题,并不是这个人天性恶,如果把他拘了,可能会加深他对社会的仇恨,这是没有必要的。
另一位吴医生做了一个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手术,椎间盘手术,主动脉破了,病人血压一下子下来了,病人差点死了,医院的医生都来帮忙,最后救过来了,血管外科在做手术的时候,吴医生是特别的痛苦,也是非常紧张的,一直祈祷病人可千万不能死。做完手术之后,血压是稳定了,但双侧瞳孔是大的,一定是低血压,脑供血不足,那就可能植物人、脑死亡。吴医生心事重重地回到家里,一晚上没吃没睡,坐在沙发上抽了一晚上烟,一早上电话来了,说病人醒了,吴医生一下子蹦起来了,说“怎么不早告诉我”,其实病人凌晨两点多就醒了,同事怕打扰他休息,他说“我怎么可能睡得着”。病人后来康复了,四肢恢复正常,对医生千恩万谢,出院了,回去工作了。医院告状,要赔偿。吴医生后来说:“这些都不重要,我都能原谅他,患者还活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当一条生命在你手里失而复得,那真比得了什么宝都兴奋!我曾经在手术室内许了成百上千种愿,只求他能被救活。如今他活了,我还有什么可求呢?”
我们的一位年轻住院医师,一天在门诊看了二十几个病人,连厕所都不敢上,有一个老大爷来了,医生很快看完了,老大爷跟他吵起来了,说:“你看,我挂了号,等了两个小时,你三分钟给我打发了。”就跟医生吵起来了,医生也觉得很冤,但他觉得将心比心,虽然医生很难,但他是医生,医生的操守和自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还是非常耐心地去跟病人解释怎么回事,解释到位了,病人理解了,老大爷也就心平气和地走了,否则病人来看病,心里堵着就回去了,病上添病,也不是好事。这些都写在他们的叙事病历中。其中一位住院医小齐写道:“医生手里的知识权力,构成了强大的知识壁垒,普通患者已经没有能力了解医生对其病情所给出的专业诊断,但他们可能需要来自医生发自内心的关怀,帮他们答疑解惑,让他们从医生身上感知到亲人般的信任,从而获得心灵慰藉。”“其实,沟通是人类所有矛盾化解的钥匙,小到个体之间,大到国家之间,哪样事情不需要沟通?交谈是沟通,外交交涉也是沟通,关键是你沟通的内涵和依据。在个体之间,礼貌、尊重、善良的内涵,一定能打动对方,无需用什么华丽的语言和辞藻。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就是沟通的重要依据。只要我们恪守‘与人为善’,沟通的大门就永远打开。”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人知道医生的这些故事,赞佩和难忘之情都会油然而生。病人知道这些故事,就会将医生视为知己;医生同道们知道这些故事,说会忘却自己的疲惫和辛劳。这也许就是医学叙事的一种力量吧!
4叙事医学:连接医患之间的心桥我刚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还没有任何概念,我觉得这些跟临床医生有什么关系啊,后来慢慢接触,我了解到医生是需要了解这些的。临床医生撰写的叙事医学平行病历是医学人文精神在临床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医生通过撰写这些病历,找到一种反思自我的方式,坦诚地面对临床实践中的困惑,甚至是差错,提高了对患者的共情能力和亲和力,叙事医学可以架起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叙述病人的故事,再辅以医生的故事,有助于构成医患共同需要的称心的医学。通过叙事医学的研究,可以使临床医生和人文学者坐在一起去研究同一个问题,医生和人文学者其实“殊途同归”,同归的一个点就是能够让病人获益,通过不同的方式、行为、项目来达到这个目的,对于临床医生,不单单是写写叙事医学病历,更要开拓视野,补骨脂素价格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