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天,我沿着瑞金二路穿出淮海路经过南昌路时,不经意间发现弄堂口的一则广告上的两个大字。
县灸?我感到有些奇怪。我搞了一辈子的针灸,也没听说过有这种灸法。
回去查了词典,我才弄清楚,原来在古代,“县”的一个用法和“悬”相同,因此“县灸”即“悬灸”,但今天这么写似乎有点故弄玄虚了。
再说,“悬灸”若真属灸法,应是医疗行为,怎么可以做广告?由于我当时急于赶路,也就是脑海闪过这样的想法而已。
过了几天,上海市医学会的谈秘书长打了个电话给我,说是受市健康教育所胡锦华所长的委托,请我们针灸学会组织几名专家对一家专门用艾灸法保健美容的公司做论证,到底艾灸有没有临床价值。
近些年来,由于灸法操作麻烦且医保收费低廉(当时上海地区每灸一次规定收费7元),所以灸法这一在我国流传时间比针刺更长的一门独特的非药物疗法,医院的针灸科已经名存实亡。而灸法保健,在我国古代盛行而近代为日本所推崇,居然上海滩还有人在专门应用,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和另外四位专家一起应约来到那家公司。地点正是我当时路经的那个地方,在弄堂的里面。
接待我们的是公司负责人曹经理,公司就用她的名字命名。论证会分两个部分。一是由曹经理为我们做全面的介绍,二是实地考察。
这位曹经理原来是西医出身,在外地当过厂医,提前退休回沪后,根据她曾经的实践,突发奇想:是否可以将灸法保健推向社会?一方面可以造福大众,另一方面也是开辟一条就业的门路。
曹经理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虹口区劳动及社会保障局(现虹口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作为解决40、50(岁)就业的一个项目。她和另一位志同道合的医生一起从一小间房起家,通过不断摸索总结,艰苦创业,现在已发展到在中心城区有十余名工作人员和平方左右面积的一家公司了。
她们采用的是传统悬灸法中的温和灸法,对象主要是亚健康人群,通过保健调整,达到康复的目的。
据介绍,应用灸法保健,不仅舒适安全,而且效果颇佳。为了证明这一点,工作人员搬来了一大摞“保健记录卡”(医院的病历),里面详细记载了被灸者的情况和取穴。
我注意到,在“保健记录卡”中,其用穴以基本穴为主,也针对不同的证候略有变化,但用穴范围不广,主要用督脉和任脉穴、背腧穴及足三里、三阴交等;特别还设了“灸感传导”一项,而且几乎不同的人和不同穴位都记录了灸感扩散传导现象。
对于前者,我还能理解,可能与她们掌握的穴位不多有关,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但后者,我则深感怀疑,因为灸法感传和针刺引起的感传不同,历代医籍记载极少。据我所知,只有南宋《备急灸法》一书提及,但也十分笼统,现代则只有安徽针灸名家周楣声老先生著文谈到过。
我国曾进行过的大规模经络感传普查及有关文章均为针刺激发,且感传率也并不高。至于我本人,搞针灸也有几十年了,就从来没有引发过灸感传导。而在这班非专业者的手中,竟会出现如此之高的感传率,简直不可思议。其他专家也有同感。我于是提出这一疑问。
曹经理的这些说法,并不能减少我们的疑惑。接下去就是到现场进行考察。
和医院大间的针灸室不同,这里被分隔为精致的多个小间,每间均设一张特制的灸床,施灸者和被灸者均穿不同样式的灸服。施灸者正襟危坐,被灸者卧于床上,全身放松。
施灸者是曹经理的最早合作者董医师,也曾是西医。我发现她右手执的艾条燃着端离穴位有3寸光景,而一般温和灸约距皮肤1寸,因离得太远,灸了数分钟未见皮肤潮红。
按常规,多以穴区潮红与否作为灸量的主要标志。但董医师告诉我,她们发现,悬灸的一个关键是灸的部位皮肤不能发红发烫,一红一烫,灸的温热感就被挡在外面进不了体内,而且灸的面积也不能大,要控制在一寸范围内。这时我才注意到施灸者的左手拇、食二指分开成1寸左右的距离按压于穴位上。
这种说法对我来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因为无论在我们的高等院校的教材上,还是各类针灸书籍上,无论哪种悬灸法(包括隔物灸)都强调以穴区皮肤红润(或潮)为度。
在大堂正面,我看到她们张贴的收费标准:元到元。不由暗暗一惊,医院灸一次的费用还不到这里的零头。这么昂贵的价格,居然还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来。这个悬灸法必然有其独特优势。
论证会的最后一个程序,是专家讨论。我们五位都是长期从事针灸文献、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刚才的所见所闻,感慨不已。在当前整个针灸界重针轻灸,医院里灸法处于全面萎缩的情况下,居然还有非针灸专业人员钟情于此。
更值得一提的是,灸法保健虽然在我国古代盛极一时,但到了近现代却转向了东瀛,在起源地未能得以重视,在日本、韩国反倒十分红火。而这个小小的公司在瞄准了现代人对保健需求的庞大市场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有着数千载临床积淀、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实在难得。
尽管她们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大家一致表示,向政府部门建议,在新三百六十行里应该增加悬灸保健这一行。
论证会结束后不久,我们上海市针灸学会专门向市劳动及社会保障局(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了《关于将悬灸保健技术作为新的一门就业行业的建议》。
出乎意料的是,市劳动及社会保障局也十分重视,在反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个被称为“悬灸保健师”的职业模块终于诞生了。它和(盲人)按摩保健师、刮痧保健师一起,成为以传统保健为特点的三个保健行业。
后来,由上海市职业培训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在我和其他几位针灸专家的帮助下,曹经理和其他几个工作人员一起主编了《悬灸保健技术》。
这本书作为职业技术、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然而,始终令我耿耿于怀的是,她们那种与传统悬灸法不同的操作方法到底有没有道?大量出现灸感传导的现象,是不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6年4月的一天,我偶然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了一则通讯,说是江西省的一位针灸专家陈日新教授,用开通经络的灸法,通过引发灸感传导提高灸法效果。而从报上所载的照片看,极似曹经理她们的操作,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趁着“五·一”长假,我专程去了趟南昌,想要弄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著名针灸大家魏稼教授的引见下,陈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令我大为惊奇的是陈教授的观点竟和曹经理她们如出一辙,也是不能使被灸的穴区皮肤发红发烫,否则不易引发灸感和感传,而且发现不是所有的穴位都能引发感传的。
为了证实这些现象有的客观性,陈教授站在一位首次施灸的患肩周炎的女病人后边,在病人看不见的情况下,在其左侧肩胛部的天宗穴用艾条施灸,几分钟后,病人就感到有一股温热感由肩传至肘部。
当陈教授轻轻地将艾条移至右侧天宗穴时
从上海到江西,一位是从事保健的非科班出身者,一位是有着丰富临床和科研经验的教授,在二人全不知晓的情况下,竟然会得出如此相似的结论。真是令人惊叹!
现在,曹医生和她的同伴们正在把她们的悬灸保健事业做大,除了在上海开出了旗舰店,还在国内多个城市开办了连锁店。
为了培养更多的悬灸保健师,她们不仅成立了一个培训学校,而且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上海分中心等单位的组织下,年通过进一步对《悬灸保健技术》的修订,以《悬灸应用技术》为书名,进行再出版,成为国家悬灸保健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的权威教材。
可以预见,流传数千年的灸法保健技术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为提高我们现代人的生命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第51期
本栏目以漫画的形式真实再现
张仁半个多世纪曲折的学医之路和行医之路
总结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及针灸处方
可供中医针灸工作者借鉴应用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