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评估TheNeuro

背景

海绵状血管畸形(CMs)是脑和脊髓血管边界清楚、良性的血管性病变,它有不同的名称,包括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iomas,cavernousangiomas)和海绵瘤等(cavernomas)。

脑血管畸形共有四种类型,是指海绵状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以及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病变中,海绵状血管畸形占5%至13%;人群患病率为0.02%至0.5%。

海绵状血管畸形中扩张的毛细血管容易局灶性出血,从而引发抽搐及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它的分布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体积成正比关系,幕上占80%,后颅窝占15%,脊髓占5%。

海绵状血管畸形可表现为散发,也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分布。因核磁共振检查无需组织取样,为海绵状血管畸形诊断带来了革命性进步,可让我们更好了解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自然史。

在本篇中,我们将讨论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自然史、影像诊断和分类。

图-1:图示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外观。病灶内部有扩张的血窦,而没有大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血窦可处于出血、血栓形成及机化等不同的阶段。病灶内没有神经组织。病灶没有神经组织、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或引流血管,是海绵状血管畸形区别于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毛细血管扩张症和微动静畸形的典型病理特征。

临床表现

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偶尔会表现为急性脑内或脑室内出血。高达20%的患者本身并无与血管畸形相关的症状,而是因偶发头痛进行诊断性检查时才发现。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症状显然取决于病灶部位/大小以及是否合并出血。

幕上海绵状血管畸形最常见的表现是癫痫发作。对于无症状患者,新发癫痫的发生率大概是1.5%~2.4%/人年。癫痫的形成可能与铁质沉积有关,含铁血黄素中的铁质是已明确的致痫物质,它还可能引起病灶反复出血。幕上病变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机会比幕下病变少很多。

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多数可能是累及脑干和基底节的是海绵状血管畸形。这些部位的少量出血即可引起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因为出血部位临近重要的上行或下行传导束及深部核团。随着血肿吸收,症状趋于缓解。然而反复出血可使神经功能缺损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永久性损害。

自然史

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自然史虽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要清楚的认识抽搐与反复出血的风险仍需进一步研究。家族性病例与散发病例的自然史极可能是相似的。

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着强烈的癫痫家族史,80%~90%病例为多发性。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外显率千差万别,有半数的病人表现为无症状。Zabramski及其同事跟踪研了六个海绵状血管畸形家族,他们报道有症状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病灶*年和6.5%/人*年。通过MRI检查发现,病灶平均数为6.5个/人。DelCurling和同事报道了26例单发病灶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散发病人,其癫痫发作的风险为1.34%/人*年。

与既往有过症状性出血的患者不同,无症状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要低很多。Kondziolka研究团队发现,无症状患者出血发生率0.6%/年,而有症状性出血病史的患者再次出血发生率为4.5%/年。

破坏了病灶囊壁的出血,意味着再发症状性出血的风险会升高。那些看上去明显是病灶外的出血,病人距初次出血的短期内再发出血风险特别高。

Barker的团队报道,在发病后28月内,再出血发生率为25.2%/年;28月之后降为9.6%/年。病灶切除不完全,也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手术要为病人提供实质性好处,就得全切海绵状血管畸形。

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罕见,与之有关的自然史数据有限。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年出血率很可能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CMs类似。症状性出血患者临床状况倾向于好转,因为再出血率高,所以建议在出血3个月内行病灶切除手术。

诊断

就诊断而言,磁共振是海绵状血管畸形的首选检查。在MRI问世之前,海绵状血管畸形靠CT检查作出诊断,因此一些小的病灶很容易被漏诊。

海绵状血管畸形典型的CT表现为:边界清晰、质地不均的高密度占位性病变,伴有不同程度钙化,增强扫描时不强化或少量强化。基于这些影像学特征,CMs的鉴别诊断包括:其它类型血管畸形、脑内血肿、合并钙化或卒中的肿瘤。如果考虑血管分布异常,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畸形常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可行血管造影检查。

海绵状血管畸形影像上通常是无血管的,没有可辨认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尽管有了MRI和MRA,但在鉴别轴外海绵状血管畸形、其它血管畸形和轴外肿瘤(如脑膜瘤)时,有时需要进行导管血管造影。鞍旁海绵状血管畸形有很细或罕有供血动脉;而鞍旁脑膜瘤则富含血管,甚至还可见到少见的动静脉瘘。SPECT对鉴别诊断此二者也有帮助,因为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摄取率低,而脑膜瘤的摄取率高。侧裂和岛叶的CMs与部分血栓形成的MCA动脉瘤的磁共振影像相似。

海绵状血管畸形常有独特的MRI表现:即扩张的血窦样结构,而其中缺乏大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病灶内不同阶段出血所致的血栓及机化组织,这些变化在MRI的T2加权像上更为明显,被称为“爆米花”或“草莓”样外观;CM病灶内没有神经组织。

含铁血黄素在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GRE)、磁敏感加权像序列(SWI)及T2加权像中,表现为典型的低信号,尤其是在CMs的边沿,这种表现更为显著,常在病灶内部分隔中也能见到类似的影像特征。

很多与CMs表现类似的病变,需要排除。它们包括:血栓形成的动静脉畸形、动脉瘤,伴有钙化的低级别胶质瘤,以及肿瘤卒中等。在作出多发性CMs时要重点注意与转移性病变鉴别,因为大多数休眠的CMs周边水肿一般不明显,这一点就可排除转移性病变。选择在出血吸收后随诊影像学检查,对判断病灶性质至关重要,因为出血初期的扫描检查病灶显示并不清晰。

图-2:海绵状血管畸形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为“爆米花”样或“草莓”样外观(左上图)。明显的囊外出血常表现为有症状的病例(中排图)。左侧岛叶内一CMs,左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前后位片(左下图),提示一“奇特的”血管畸形,即发育性静脉血管异常(右下图箭头所示),这时血管造影就极有诊断价值。需要注意的是,海绵状血管畸形有时与胶质瘤(左中图)及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左下图)难以区分。除左上图外,其它影像都可见明显的囊外出血。

图-3:磁共振SWI系列与GRE系列对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诊断也有重要的帮助。左图T2加权像考虑小脑半球一囊肿,但仔细审阅mIP重建SWI图像,这个低信号病灶更符合海绵状血管畸形。

对家族性或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例,GRE或SWI序列有利于确定被传统脉冲序列漏诊的病灶数量。

分类

最常用的分类系统是根据病理特征与CT/MRI影像学表现,将海绵状血管畸形分为四个亚型。这套分类系统是由Zabramski团队于年通过例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前瞻性研究提出的。

海绵状血管畸形I型:病灶在磁共振T1WI系列表现为均匀高信号,主要是亚急性出血。当更多慢性出血时,因巨噬细胞吞噬了含铁血黄素,以及血红蛋白分解所致铁质沉积,在磁共振T2WI系列中,病灶周边形成一圈低信号带。

海绵状血管畸形II型:病灶质地不均,呈多结节状,中心呈“爆米花”样为其特征性表现。不同分解阶段的出血,被纤维胶原组织与钙化所分隔,使其在磁共振T1WI与T2WI系列中表现为混杂信号。类似于I型,II型T2WI系列中病灶周边也可见低信号带。

海绵状血管畸形III型:病灶表现为慢性血肿团块,因此,在磁共振T1WI中表现为等信号至低信号,在T2WI系列中则表现为高信号。

海绵状血管畸形IV型:在磁共振GRE系列中,病灶表现为点状低信号。

Zabramski的团队研究指出,与病灶呈低信号患者(慢性出血:III型或IV型)相比较,病灶呈高信号的患者(急性或亚急性出血:I型或II型)更有可能表现出临床症状。此外,呈高信号病灶患者还易于再发症状性出血。这种分类方法对预测病变转归有一定价值,但是大多数有症状患者的磁共振信号强度与周围水肿情况,提示新近出血,这与未来再出血风险高的预测是一致的。

DOI:







































白癜风是什么症状
白癜风是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qiq.com/jbxnml/8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