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明振神经外科ldquo奇侠

人物小传

矩形色块

陈明振,男,中共党员,年6月出生,福建南安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曾任中山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垂体-颅底外科研究室主任,世界科教文卫组织(WESCHO)医学专家,首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常委,中国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第一、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第三、四届主任委员,第五届名誉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首届资深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组成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现代外科杂志》《中国耳鼻喉颅底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等八家杂志编委。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代培博士生2名,参编著作4本,发表论文63篇。

年代中期开展显微放大肿瘤切除与血管重建吻合技术,并自主研发了多项脑手术医疗器械;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手术显微设备,在脑肿瘤及高难度深部脑肿瘤的显微手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并在脑血管病、脑中风显微手术应用上取得突破。其中“垂体微腺瘤CT薄层扫描立体重建定位法与经蝶显微手术技巧”,经全国专家鉴定,被评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历年来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年获荣“广东医学会百年纪念突出贡献专家”,年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终身成就奖”。

作为华南神经外科领域曾经的扛鼎人物,陈明振教授在广东医疗界可谓遐迩闻名。回顾广东神经外科发展史,他堪称“领军”——年参与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的组建,出任第一、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兼秘书,第三、四届主任委员,第五届名誉主任委员,更重要的是,他数十年执垂体瘤手术之牛耳,是该领域里程碑式的代表;他堪称“工匠”——不仅在临床技术上孜孜以求,不断创新,还曾自主创研制出“多功能手术头架”“显微手术操作支架”“气动开颅机”等国内最早的一批用于脑手术的专业医疗器械,并且是国内引进并使用国外显微-激光-导航系统的第一人;他堪称“奇侠”——诸多脑部疑难杂症,往往经他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为病患带来福祉,他与团队还曾成功完成我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术(该成果曾获广东省科委三等奖)……

求学机会来之不易,他一路向上

年,陈明振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小乡村,家中姊弟众多,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母亲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总是督促、鞭策孩子们上学念书。陈明振认为,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正是自己的母亲,她的善良、大气和深明大义至今在他的头脑里挥之不去。解放前夕,驻扎在陈明振家隔壁的游击大队的知识青年“好好读书、建设祖国”的叮嘱和引导,对陈明振触动很大,从此他刻苦攻读,以优异成绩考上福建当时最好的初中。因为父亲过早离世,家中经济困难,陈明振听从家里人的意见,于年初中毕业后考取晋江医士学校,想早日出来工作减轻家中负担,就这样踏上了从医之路。

年5月,一直在医士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的陈明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陈明振刚从医士学校毕业,赶上中山医学院派人到福建招考,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到中山医学院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在当时的政策下,学生读书是全免费的,除了伙食费以外,每月还能有几块钱作为生活费。

陈明振在中山医学院如海绵一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飞速成长。年,由于学业优秀,他被选为中山医学院赴北京、上海教育革命参观考察团的学生代表——两组考察团共12名代表(包括严棠院长、教授、讲师、医生及2名学生代表)。当时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是全国统改的标兵,中山医学院恰好是第个到此的考察团,该团独特的组成和中山医学院“红色专家”柯麟的影响力及务实作风,引起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此特别与该团举行座谈会,征求代表们关于教育改革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陈明振是福建人,又在广州呆了很久,通晓福建话和广东话,到上海之后,他遇到福建的老师同学就用福建话聊,遇到广东的老师同学就用广东话交流,因此较为充分地了解到各个阶层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同时他也深受柯麟院长务实作风的影响,所以在座谈会上大胆直言,坦率地反应了大家对教改的不同意见,获得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领导的赞赏。通过此次参观考察,陈明振对上海在科研上锐意创新、善于把其他地方的科研点子转化成实际成果的做法感受颇深,回校后向中山医学院党委汇报的时候,他的发言也得到了柯麟院长的欣赏。

年从中山医学院毕业的陈明振(图为大学毕业证照片)

年,陈明振读完了五年本科。那时候,中山医学院实行毕业分配制度,学校在墙上列出全年级五百多个学生的名字,柯麟院长带着院党委、院领导还有各教研组的教授来挑人,看中哪个学生便就地“点将”。当时有三个教研组向陈明振伸出了橄榄枝。早在医士学校读书时,陈明振为躲避退居台湾的国民党的飞机轰炸,经常在防空壕中学习,对战争的残酷有深刻的认识,出于打仗更需要外科医护人员的考虑,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科。

当时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医生,新上岗的医生要经3-5年轮科培训后才能进入专科。从毕业开始,陈明振经历了九年的脑外(神经外)、骨外、烧伤、胸外、泌尿、儿科、麻醉、肿瘤8个专科的轮科,以及中医培训班、中草药研究小组、中西医结合新医疗法病区(担任区长)等的轮回学习。他在中医领域学习、历练达一年多,期间曾重点研究以减轻手术疼痛提高血压等为目的的针灸手法。这九年的培训学习给他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训结束时,陈明振担任了泌尿科的副组长。由于功底扎实,而且长期坚持锻炼,体力好,手术中动作利索精准,显微技术熟练,时任副院长兼脑外科主任蔡纪辕教授觉得他更适合手术风险大、病人死亡率高的脑外科,就把他调到脑外科去了。年起,陈明振担任神经外科助教、住院医生,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临床科研工作。

“打铁还需自身硬”,多年来陈明振时刻不忘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当时外科每个月都会安排一两位名教授演示一台自己最擅长的或常见或高难度的手术。对于一台手术来说,很多都是常规操作,真正关键的就是教授们如何分离血管、如何挖瘤等技巧。陈明振每担任一台手术的助手,都全神贯注,认真学习观摩,在把病人送回病房、开了医嘱后,往往又会回到手术室,继续参观其他主刀名教授的手术演示。他还推算手术精华部分大概是在什么时间,就会就着这个时间——哪怕饿着肚子也不愿错过。只要有助于提高技能、对救治病人有好处的,他什么都学。虽然自己从事的是神经外科,但是阑尾、甲状腺、胆、胃等方面的技术,他通通都不愿割舍。对祖国中医药,他也情有独钟。后来,对国外学术前沿及临床技术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zhiliao.com/jbxnml/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