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患者往往表情怪异
面肌痉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主要为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抽搐。“这就是为什么面肌痉挛患者在疾病发作时,会不自主表现出‘挤眉弄眼’、‘龇牙咧嘴’等怪异表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沈建康教授表示。疾病缓慢进展症状持续加重根据发病顺序不同,面肌痉挛可分为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需要注意的是,该疾病可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鸣或耳内搏动样杂音。沈教授以典型面肌痉挛为例进一步解析道,发病初期,多表现为单侧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即“眼角跳动”。随病情进展,逐渐缓慢扩散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轮匝肌和面部表情肌),甚至可累及同侧颈阔肌,其中以口角肌肉的抽搐最为明显。疾病发作时,抽搐程度轻重不等,短则数秒,长的可达十余分钟,发作有间歇期。发病初期,抽搐较轻,间歇期较长;随着疾病加重,间歇期会逐渐缩短。当患者疲倦、情绪激动、紧张、面部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时,抽搐程度会加剧,一般入睡后会停止发作。发病六年面肌痉挛让她“羞于见人”年过五旬的范阿姨(化名)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眼周和嘴角不自主抽搐,由于起初抽搐程度不严重,她以为是工作疲劳所致,并未加以重视。不久,范阿姨发现自己在情绪激动紧张和吃饭时,左侧眼周和嘴角的抽搐会频繁出现,且每次发作要持续2-3分钟左右。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面肌痉挛,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除了坚持服药,发病期间,范阿姨还曾尝试过针灸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年来,患者面肌痉挛发作间歇期越来越短,还出现嘴角左歪、左侧眼裂减小等症状加重表现。“发作起来挤眉弄眼、口鼻左歪,夸张怪异的表情总能吸引大家异样的目光。因为羞于见人,后来她干脆躲在家里不肯外出,还常常长吁短叹,情绪十分沮丧低落。”范阿姨的家人表示。在亲友的推荐下,范阿姨慕名来到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方案。微血管减压手术后不再“抽搐”根据《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目前针对原发性面肌痉挛,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和微血管减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是由桥小脑角区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注:少部分可由肿瘤、炎症或面神经炎等引起),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一种通过微创手术,解除责任血管对面神经根的压迫,是目前有望从病因治疗好面肌痉挛的方法。▲患者左侧面神经根与小血管关系密切
患者范阿姨入院后,面神经MRTA平扫+增强检查显示,患者左侧面神经颅内段根部与周围小血管关系密切。沈建康教授团队对患者病情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充分评估后认为,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发作,已影响日常生活,有手术指征,未见明显手术禁忌症。在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风险后,沈教授团队为患者开展了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沈建康教授为患者进行手术
借助蔡司显微镜(双荧光),沈建康教授仔细探查患者面神经颅内段Ⅰ~Ⅳ区,见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与左侧面神经神经出脑干起始处接触密切。沈教授小心翼翼地将面神经与责任血管分离,并填入特殊材质的垫片。整台手术历时三个多小时,顺利完成。经过半个多月的住院恢复,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查体各项指标良好。住院期间左侧面部未再抽搐,已于近期顺利出院。沈建康教授提醒,面肌痉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还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长期被疾病困扰,会使患者心烦、焦虑,久而久之可能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社会交往及家庭和谐。面肌痉挛几乎无法自愈,患者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可伴随终身。因此建议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医院检查,并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专家介绍
沈建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原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顾问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会员
专业擅长:颅底肿瘤、脑膜瘤、胶质瘤和垂体瘤的手术;在听神经瘤经迷路手术保留面神经功能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尤其擅长脑血管病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痉挛等手术和介入治疗;开展颈椎病和癫痫的外科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在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的血管神经减压术方面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作者:布衣摄影:以楠编辑:Blue
你可能还想看■警惕“未老先聋”,神经外科沈建康教授提醒:这或是听神经瘤作祟
■五旬女子罕见巨大脑膜瘤危及生命,家属永不言弃,沈建康教授团队七小时手术“妙手回春”
■持续耳鸣、听力下降——警惕听神经瘤!
告诉别人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