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海绵窦壁膜性结构的系解(上篇)和局解(中篇)时,早就计划写这个系列的下篇了——强调膜性结构的海绵窦手术入路解剖。恰逢最近领了神外资讯Aaron教授《cavernoussinusmeningioma》的翻译任务,但在翻译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于是系统地翻看了这一领域的经典文献,似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年Parkinson打开海绵窦外侧壁处理一例CCF,到年Dolenc进行第一例硬膜外前床突切除术来保障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近端控制,再经由Umansky、Sekhar、Hakuba、Kawase、Al-Mefty、Fukushima、Rhoton等等众位神经外科巨匠们一点一滴的改良,海绵窦手术虽然仍堪称神外领域顶级难度手术,但显然已不再是“nomansland”。另外,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从前内侧经鼻处理海绵窦的手术入路已经越来越成熟,甚至还有其他如经眶入路等新奇入路的创新,这些就留着以后学习了再慢慢记录,本文暂不涉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师们的步伐,简单记录经典的经颅海绵窦手术入路的发展和精髓,重温那些颅底外科的辉煌岁月。当然,纸上谈来终觉浅,这些仅仅是神外小学生浅薄的个人读书心得,不涉及实际手术技巧和经验,且错误之处望大家指正。
图0:从Parkinson对Rhoton,海绵窦外科技术的发展建立于解剖学的深入研究
1、一些基本概念
海绵窦的经颅手术入路,个人理解,必须包含暴露海绵窦的入路(exposure,一级入路)和进入海绵窦的入路(entry,二级入路)。每一级入路在不同阶段,又都可以包含硬膜外(epidural)、硬膜内(intradural/subdural)、硬膜间(interdural)、经硬膜(transdural)中一个或多个不同间隙的操作。
一级入路,即暴露海绵窦的入路。主要为前外侧入路,根据需要暴露范围的不同,可在基本的额颞/翼点开颅(frontotemporal/pterionalcraniotomy)基础上组合如下各种开颅步骤:
向颞侧扩大骨窗行颞部开颅(temporalcraniotomy),并尽可能多地切除颞底骨质(subtemporalcraniectomy),以便在术中有足够空间牵开颞叶,直视海绵窦外侧壁,即与翼点入路联合形成所谓的前颞下入路(pretemporal/anteriorsubtemporal/temporalpolarapproach);
在完成常规翼点开颅后,切除蝶骨大小翼(drillingthesphenoidwings)的外侧部直至眶上裂外缘,即形成所谓的扩大翼点入路(extendedpterionalapproach),以减少骨性结构的遮挡,扩大视野,为后续的颅底入路做好准备;
去除眶顶和外侧壁,即眶颧入路(orbitozygomaticcraniotomy),以处理向前颅窝和鞍上伸展或累及眶内的病变;
图1:左,前颞下开颅,磨平眶顶和蝶骨嵴;右:眶颧开颅,切除蝶骨大小翼外侧部至眶上裂外缘
(关于上述开颅的历史演变、步骤细节,请参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