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有息肉,认为是癌症的“近亲”,非常紧张害怕。其实,人体的很多部位,凡是有粘膜的地方,比如鼻腔、声带、胆囊、直肠、胃等,凡是有粘膜的地方,都有可能会长息肉。
息肉癌变的风险多大?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其实,息肉本身是良性的,随着病情的发展,有少部分可能会出现癌变。息肉是否会癌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理类型、年龄、息肉的形状和大小等。
比如,肠息肉中腺瘤性的息肉癌变风险高,而且腺瘤性息肉的直径越大,其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而且形态不好,比如基底较宽、表面有糜烂和溃疡等,要高度怀疑癌变。如果是家族性腺瘤性肠息肉病,这种癌变的风险极高,需要引起重视。
发现有息肉,定期随访观察,有无明显变化或者不适。一旦观察发现息肉有异常变化,可尽早手术切除,防止癌变。
息肉出现这几种情况要警惕1、腺瘤性息肉,建议尽早切除
肠道息肉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主要分为增生性、炎症性和腺瘤性息肉,其中,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可能与炎症及遗传有关。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研究发现,大约有80%-95%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的,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3-5年甚至更久。发现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建议尽早手术切除,定期做肠镜检查。
2、胃息肉并伴有幽门螺旋杆菌,要及早治疗
胃息肉分为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三类,其中增生性息肉比较常见,大约占90%,虽然癌变风险较低,但如果直径超过1厘米,是建议手术的。腺瘤性息肉较少见,约占10%,癌变率可达50%,直径超过2厘米的癌变风险高。
所以,发现胃有息肉,如果胃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且数目较少,可定期监测。如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就要及时治疗;直径大于2厘米,一定要及时切除干净。如果有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做胃肠镜检查。
3、胆囊息肉长得太快,建议切除
胆囊息肉的发生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的大小与良恶性有一定的关系,直径小于1厘米的,临床多建议定期观察,一般多是良性的。
如果胆囊超过1厘米,短期内快速增长或者伴有明显的胆结石、胆绞痛、腹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建议尽早手术切除。
4、鼻息肉伴有出血,要引起重视
鼻息肉是在鼻腔或者鼻窦粘膜上,患者可能会有持续性鼻塞、鼻粘膜充血等症状,随着息肉增大,严重的会影响呼吸,导致头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影响生活。
医院专家提醒:鼻息肉以炎性息肉居多,极少数会发生癌变,但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并伴有鼻出血,可能有癌变风险,应提高警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