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考试时间确定
综合笔试:计算机化考试全国统一时间
复习计划
接着我们复习
精神、神经系统
有疑问的,添加下方老师,进行咨询
关键字
神经病学概论
颅脑损伤
一、颅脑损伤方式
直接损伤
1、加速性损伤:相对静止的头部突然受到外力打击,头部沿外力的作用方向呈加速运动而造成的损伤,例如钝器击伤。损伤部位主要发生在头部着力点,即着力伤
2、减速性损伤:运动着的头部,突然撞在静止的物体后引起的损伤,例如坠落或跌倒时头部被物体阻挡停止运动。这类损伤发生于着力部位以及着力部位对侧的脑组织及血管,即对冲伤
3、挤压性损伤: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外力同时作用于头部,颅骨变形造成的损伤,如车轮压轧和新生儿头颅产伤等
间接损伤
1、病人坠落时双下肢或臀部着地,外力经脊柱传导至颅底引起颅底骨折和脑损伤
2、外力作用于躯干,引起躯干突然加速运动,由于惯性作用,头颅的运动落后于躯干,运动的躯干再快速带动相对静止的头颅,在颅颈之间发生强烈的过伸或过屈,头颅运动有如挥动鞭子末端的运动,造成颅颈交界处延髓与脊髓连接部的损伤,即挥鞭伤
3、创伤性窒息:胸部突然遭受挤压时,胸腔压力突然升高,血液经上腔静脉逆行,使上胸、肩颈、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以及脑组织出现弥散点状出血灶
二、头皮损伤
解剖
皮肤层、皮下组织层、帽状腱膜、腱膜下层、骨膜层和骨膜下层
分类
头皮血肿(包括: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
头皮裂伤
头皮撕脱伤
诊断
1、皮下血肿=钝器损伤+仅有血管破裂+无头皮裂
2、帽状腱膜下血肿=常致巨大血肿,血肿范围宽广,严重时血肿边界与帽状腱膜附着缘一致,血肿张力低,波动明显,疼痛较轻,有贫血外貌。婴幼儿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可引起休克
3、骨膜下血肿=血肿张力较高+波动感。注意是否伴有颅骨骨折
4、头皮裂伤=锐器伤创缘整齐、仅限于头皮,颅骨完整+钝器伤多不规则,创缘有挫伤痕迹
5、头皮撕脱伤=头发卷入高速转动的机器内+头皮自帽状腱膜下间隙全层撕脱+可连同部分骨膜
治疗
1、皮下血肿:
(1)较小的在1-2周可自行吸收
(2)帽状腱膜下血肿:血肿较大且凝血功能正常,应穿刺抽吸血肿,再加压包扎
(3)骨膜下血肿伴有颅骨骨折者不宜加压包扎,以防血液经骨缝流入颅内
2、头皮裂伤:按照压迫止血、清创缝合原则处理
3、头皮撕脱伤:在压迫止血、防休克、清创、抗感染前提下,行中厚皮片植皮术
三、颅骨骨折
分类
1、按骨折形态分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洞形骨折
2、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颅底骨折
3、按骨折部位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颅底骨折虽不与外界直接沟通,但如伴有硬脑膜破损引起脑脊液漏、颅内积气,一般为开放性骨折
四、颅盖骨折
分类
线形骨折、凹陷骨折
临床表现
1、线性骨折可伴有头皮损伤(挫裂伤、头皮血肿)
2、凹陷骨折可伴有挫裂伤、颅内血肿,可出现相应病灶的神经功能障碍、颅内高压和(或)癫痫
检查
X线或CT
治疗
1、线性骨折一般无需处理
2、凹陷骨折手术的指征:
(1)凹陷深度大于1cm
(2)位于脑重要功能区
(3)骨折片刺入脑内
(4)骨折引起瘫痪、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或癫痫者
五、颅底骨折
临床表现
1、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
2、脑神经损伤
3、皮下或黏膜下淤血斑
检查
头颅CT
诊断
1、颅前窝骨折:骨折多累及额骨水平部(眶顶)和筛骨。骨折出血可致前鼻孔流出,或进入眶内在眼睑和球结膜下形成淤血斑,俗称“熊猫眼”或“眼睛征”。脑膜撕裂者,脑脊液沿裂口经鼻腔流出出现脑脊液鼻漏。气体经颅骨破裂处进入颅内出现颅内积气。常伴嗅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骨折可累及蝶骨和颞骨。血液和脑脊液经蝶窦口流至鼻咽部。若骨折线累及颞骨岩部,血液和脑脊液可经中耳和破裂的鼓膜由外耳道流出,形成耳漏;如鼓膜未破,则可沿咽鼓管流至鼻咽部
3、颅后窝骨折:骨折常累及岩骨和枕骨基底部。在乳突和枕下部可见皮下淤血(Battle征),或在咽后壁发现黏膜下淤血
治疗
1、骨折若为闭合性则无特殊处理
2、合并脑脊液漏,头高位并绝对卧床休息,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不可堵塞或冲洗,不做腰穿
3、若超过一个月仍未停止漏液,可考虑行手术修补漏口
六、脑震荡
临床表现
短暂意识丧失<30min;意识混乱或恍惚;逆行性遗忘;自主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
头痛、头晕、失眠、畏光等
诊断
脑震荡=短暂的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各种检查均阴性
治疗
无特殊治疗,一般卧床休息5-7天;酌情用镇静、镇痛药;心理护理
七、脑挫裂伤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最突出)
头痛、恶心、呕吐(最常见)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运动区损伤出现对侧肢体瘫痪,失语
诊断
脑挫裂伤=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脑CT表现为高低密度混杂影,点片状高密度影为出血灶,低密度影为水肿区
治疗
1、严密观察病情
2、一般处理:
(1)头高脚低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营养支持
(4)处理躁动和癫痫
(5)处理高热
(6)脑保护,促苏醒和功能恢复
3、防治脑水肿和脑肿胀
4、手术治疗:脑挫裂伤灶清除;额极或颞极切除;去骨瓣减压术等
八、脑干损伤(助理医师不要求)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瞳孔不等、大小多变或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或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3、广泛损伤者双眼同向偏斜向下凝视或双侧眼球分离
诊断
脑干损伤=立即昏迷+瞳孔改变+生命体征不稳定
治疗
1、注重体位和脱水、激素等药物的应用;保持呼吸道畅通
2、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严重脑水肿,需立即手术
九、颅内血肿
机制
1、硬膜外血肿:主要源于脑膜中动脉和静脉窦破裂以及颅骨骨折出血
2、硬膜下血肿:主要为脑皮质表面的小血管破裂所致,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
临床表现
1、硬脑膜外血肿:
(1)意识障碍,中间清醒期(典型表现)
(2)颅内压增高
(3)瞳孔改变:病侧瞳孔缩小→病侧瞳孔散大→双侧瞳孔散大
(4)局灶神经功能障碍
2、硬脑膜下血肿:
(1)头痛呕吐症状较重
(2)颅内压增高
(3)瞳孔改变
(4)神经系统体征
3、慢性硬膜下血肿:
好发于老年人,病程较长,一至数月。可大致分为三型:
(1)颅压增高症状,缺乏定位症状
(2)局部病灶症状,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
(3)智力、精神症状,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精神迟钝或异常
检查
1、硬脑膜外血肿:颅脑CT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
2、硬脑膜下血肿:CT示脑表面与颅骨间有新月形高密度、混杂或等密度影
诊断
1、硬脑膜外血肿=典型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昏迷)(第一次是脑震荡,第二次是颅内血肿压迫所致)+脑CT双凸镜高密度影
2、硬脑膜下血肿=昏迷进行性加重+脑CT新月形阴影+急性期<3天;亚急性型(3天-3周);慢性型(>3周)
手术适应证
1、硬脑膜外血肿:
(1)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2)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
(3)小脑幕上血肿量>30ml、颞区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以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高压的血肿;
2、硬脑膜下血肿:
(1)因病情危急,术前未做CT检查确定血肿部位而需要行开颅手术挽救生命时,着力部位和对冲部位均应钻孔,尤其是额极、颞极及其底部,是硬脑膜下血肿的最常见部位
(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明显症状者,手术治疗,且首选钻孔置管引流术
颅内肿瘤(助理医师不要求)
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
(1)头痛
(2)呕吐
(3)视神经乳头水肿
2、定位症状:
(1)破坏性症状:肿瘤侵及脑组织所致
(2)压迫症状:鞍区肿瘤可引起视力、视野障碍
3、癫痫:运动功能区胶质瘤癫痫发生率较高
4、老年:幕上脑膜瘤和转移瘤多见;儿童:幕下为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幕上以颅咽管瘤多见;
诊断
鉴别诊断
1、颅内肿瘤=头部CT和MRI扫描+PET+活检
2、鉴别诊断:脑部炎症、变性或脑血管病变
治疗
药物抗癫痫治疗;手术切除肿瘤;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如替莫唑胺
颅内压增高
正常值
成人:70-mmH2O儿童:50-mmH2O
病因
1、颅腔内容物增加:颅内损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内肿瘤、脑脓肿
3、先天性畸形使颅腔容积变小
4、脑脊液循环和(或)吸收障碍所致梗阻性和交通性脑积水
5、脑血管过度灌注或静脉回流受阻,见于脑肿胀、静脉窦血栓等
临床表现
1、颅内压升高三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嗜睡、反应迟钝,重者可昏迷,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变缓
3、小儿头颅增大、颅缝增宽;叩诊呈破罐音
治疗
1、病因治疗:
(1)无手术禁忌的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作病变切除术
(2)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
(3)引起急性脑疝时,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2、药物治疗:
(1)意识清楚,颅内压增高较轻,先选用口服药物,氢氯噻嗪
(2)有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较重,选用静脉或肌内注射药物,20%甘露醇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