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手术分级主要依靠病理,根据病理分为WHOI级(良性)、WHOII级(不典型、低度恶性)和WHOIII级(恶性),病理的分级决定了预后,如肿瘤复发进展的概率、生存期等。
基因检测和病理分型是不同的,目前已有一些突变的基因在脑膜瘤中发现(见下图)。
可以看到:
NF2基因————可出现于I级、II级、III级脑膜瘤,而且出现的概率不低;
KLF4、TRAF7、SMO基因————基本只存在于I级脑膜瘤;
TERT基因————出现于6%的II级不典型脑膜瘤和20%的恶性脑膜瘤;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TERT基因,此基因的出现提示脑膜瘤更容易进展复发,对之后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意义。
基因分型除了判断预后以外,最主要的作用是寄希望于精准药物的研发,可惜的是目前尚缺乏针对脑膜瘤尤其是恶性脑膜瘤的药物(靶向治疗),相关的研究仍在进行中。有希望作为潜在靶向药物研究方向的情况见下图:
总体来说,目前脑膜瘤手术后的基因检测的意义相对不是很大,即使检测出基因突变,也缺乏常规的靶向药物治疗。WHOI级或II级的脑膜瘤由于预后尚好,个人并不建议基因检测;而WHOIII级的脑膜瘤,由于预后较差,复发进展快,更需要除手术外的辅助治疗(如放疗、药物),如有相关的临床药物研究,可考虑行相关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