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中央区窦旁右侧额部脑膜瘤切除1例

脑膜瘤可见颅内任何部位(表29-2),但幕上较幕下多见,约为8:1。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颅底(包括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等).

脑膜瘤的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各种致癌因素的实验研究,只能造成恶性脑膜瘤。临床发现,颅脑外伤和放射性照射虽不是引起脑膜瘤的主要致病病因,但可能是形成脑膜瘤的因素之一。胚胎发生时形成三层脑膜:软脑膜、蛛网膜和硬脑膜。蛛网膜细胞能合成几种赖蛋白和粘连分子,因此能对脑膜的损伤作出直接的纤维修复反应(Russell,Smith)。现在较一致的意见认为脑膜瘤来源于蛛网膜细胞。其证据为:1蛛网膜细胞是一种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能演变为其他细胞,如受刺激,它能演变成具阿米巴运动的吞噬细胞;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它又可演变为纤维母细胞,此特征与脑膜瘤的多种细胞形态类型相符。2蛛网膜向硬脑膜里伸进许多突起,称蛛网膜绒毛,后者扩张而形成蛛网膜颗粒,它主要分布于大静脉窦的壁(如上矢状窦、窦汇、横窦)和静脉窦的静脉分支附近,以及颅底的嗅沟、鞍区(鞍结节、鞍隔、鞍旁)、上斜坡、Ⅲ~XI对脑神经出颅腔的骨孔附近(特别是卵圆孔、内听道、颈静脉),而脑膜瘤也是好发于上述部位。蛛网膜绒毛细胞巢在显微镜下呈旋涡状排列,有钙化的砂粒小体,这些改变与脑膜瘤的结构相似。少数脑膜瘤发生于不附着脑膜的部位,如脑实质内、脑室内、松果体内等。可能这些脑膜瘤起源于异位蛛网膜细胞或脉络丛细胞。由于蛛网膜细胞的分裂率很低,因此脑膜瘤的发生必须有外因,如病毒感染、放射照射、外伤、遗传因索或内源性因素,如激素、生长因子等.

淋巴浆细胞丰富型脑膜瘤瘤内有生发中心和含有Russell体的浆细胞,常伴高y-球蛋白血症。瘤切除后此症消失,复发时又重新出现。

患者李某某,女性,30岁,住院号:。患者因“半年内肢体抽搐10余次”于-09-16入院。外院影像结果示:左侧中央区占位。为进一步诊疗就诊于我院。我院MR提示左侧中央区、右侧额部脑膜瘤。于-09-20行“左侧中央区窦旁+右侧额部脑膜瘤切除术”,术程顺利,病理报告示: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细胞瘤,WHOI级。

本例手术由以下医护人员协作完成:

主刀:张良

助手:叶景

麻醉师:梁荣耀

手术护士:贾竹君杨闯

护理团队:李立娜、杨春婷、李小锋、李琼、李蜜、陈小清等

图1:术前CT及CTA结果示1.左侧顶部颅骨内板下占位性病变,其内及边缘少许小血管影,考虑脑膜瘤可能;2.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术前MR检查示1.左侧顶部镰旁、右侧额部颅骨内板下病变,考虑脑膜瘤,请结合临床;2.脑MRV检查未见异常

图2:术前MR示左侧顶部镰旁、右侧额部颅骨内板下各示一类圆形占位病变,大小分别约为25x26x18mm、11x6x11mm,边界尚清,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稍低信号,FLAIR序列呈不均匀等、稍低信号,周围示轻度长T1长T2水肿影,见环形长

T1长T2脑脊液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示脑膜尾征,邻近

脑组织受挤压;右侧额部颅骨稍变薄。脑室系统未见扩张。

术后MR示1.左侧顶部镰旁、右侧额部颅骨内板下多发病变切除术后表现,原病灶已切除。

图3:术后病理: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型细胞瘤,WHOI级。

编辑、排版:李俏

神经外一科(颅底脑干中心)简介

颅底脑干中心由张良(教授、博士)领衔长期从事颅底脑干疾病的治疗。

主治:①脑膜瘤②胶质瘤③动脉瘤④脑出血⑤脑外伤⑥先天性血管畸形⑦脑积水⑧三叉神经痛等

联系方式

?()--

?手机:(张医生)

(李医生)

?(张医生)

(李医生)

?







































北京白癜风多少钱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qiq.com/hlwnml/3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