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现脑胶质瘤,目前公认的治疗手段为开颅手术切除肿瘤,而放射治疗、药物化疗和γ刀治疗仅适用于一部分病人,或者作为手术后的补充治疗手段。在化学治疗中药注意这几个问题。
恶性胶质瘤化疗中须注意哪些问题 1.用药时机。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的浸润性胶质瘤,为了提高手术及放射治疗的疗效,延缓复发时间,可辅以化学药物治疗。一般多用于手术后,与放射治疗同时或在放射治疗后进行。2.用药前后注意事项。用药前应了解病人周身情况、肿瘤的病理性质及生长特点和过去治疗的情况,以确定是否适合化疗药物或能否耐受。对于受重肝、肾功能障碍,白细胞低于5×/升或血小板低于50×/升者暂禁化疗。3.用药原则。按细胞动力学的原理,选择作用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目前一般多主张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先选用对增殖细胞群和非增殖细胞群的非特异性药物如烷化剂,行大剂量短期突击治疗,然后再改用对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循序、重复治疗。选用脂溶性高、分子小、抑制肿瘤细胞较敏感而对正常脑组织毒性较小的药物。 恶性胶质瘤化疗常用哪些药物 1.卡氮芥(BCNU)。为高度脂溶性药物,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用脑脊液内。目前认为是对脑胶质瘤疗效较好的一种药物。成人1次量为毫克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次为1疗程。间隔4~8周后,根据病情需要及病人周身情况再考虑进行第2疗程。此药的毒副作用主要是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抑制,多在停药后4~6周出现。表现为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此外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症状也常出现,但多不严重。2.氯乙环已亚硝脲(ACNU)。为一种与卡氮芥相类似的亚硝基类化合物。有高度脂溶性,能通过血-脑屏障,可口服。用药后脑脊液浓度为血液浓度的50%,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有一定疗效。成人1次量为~毫克/平方米,口服。间隔6~8周后再服用第2次,一般可服5次。3.洛莫司丁(CCNU)。用量为~毫克/平方米口服,每6~8周1次,可连服5~6次。4.替尼泊甙(VM-26)。每次60~毫克/平方米,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2~3天为1疗程,6~8周后可重复使用。 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大体上有全身给药和局部给药。全身给药包括口服、肌注和静脉注射等几种不同途径。其优点是方法简单、便于掌握和使用,其缺点是药理作用分散,在肿瘤局部不能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且全身毒性反应较重。因此,全身给药途径不太适宜颅内肿瘤。局部给药途径有鞘内给药、瘤腔内给药和动脉内给药。局部给药不仅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还可以减轻全身用药所引起的多器官毒副作用。局部给药目前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化疗中较好的给药途径。1.动脉内给药。动脉内给药有颈动脉内注射和经股动脉插管颈内动脉超选择灌注。颈内动脉给药为经皮穿刺,直接将化疗药物注入颈内动脉,利用血流,将化疗药物送至颈动脉的供应区域,提高局部化疗药物浓度。由于该途径的给药位置位于眼动脉以下,化疗药物不可避免地进入眼动脉,引起严重的视网膜毒性反应。此外,颈动脉内注射不能使化疗药物选择性地进入肿瘤的供血区,以致非肿瘤部位的脑组织也同样受到化疗药物的灌注。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脑动脉内化疗是指经皮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脑肿瘤的供血动脉内,通过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内注射化疗药物。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肿瘤供血区的药物浓度,同时可以避免化疗药物的眼毒性作用,是目前较好的化疗药物给药途径。2.瘤腔内给药。术中将带有储药囊的导管植入肿瘤腔内,使该囊置于头皮下并固定。定期向头皮下储药囊内注入化疗药物,轻压囊体将药物泵入肿瘤腔,从而达到局部治疗的目的。该方法使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并且在肿瘤腔保持持续的高浓度。在操作方面简单、易行,易于反复给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