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祥闫翔董佳曾敏彭宇明
首都医科医院麻醉科,北京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43(02):-.
DOI:10./cma.j.cn-?
基金项目
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PX)
ORIGINALARTICLES
本研究探讨幕上肿瘤切除术中大量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分析快速血栓弹力图(r?TEG)提示的凝血功能异常是否与手术出血量有关。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例年7月至年6月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纳入例),根据术中出血量是否大于ml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出血量ml组(42例)和出血量≤ml组(例)。排除标准:ASA分级Ⅳ级、术前14d内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术前凝血功能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1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41.5s或血小板计数×/L]、妊娠期妇女、无法获取完整病例信息。
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信息、麻醉和手术相关变量、术中快速血栓弹力图(r?TEG)、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出血量ml的相关因素。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资料比较
出血量ml组患者中脑膜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为Ⅰ、Ⅱ级、颅前窝占位、肿瘤侵及血管、肿瘤最大直径≥4cm、肿瘤部分切除、手术时间min的占比均高于出血量≤ml组患者(P0.05);出血量ml组患者中胶质瘤、WHO分级为Ⅲ、Ⅳ级、凸面占位占比均低于出血量≤ml组患者(P0.05);出血量ml组患者中肿瘤最大直径大于出血量≤ml组患者(P0.05);出血量ml组患者中手术时间长于出血量≤ml组患者(P0.05)。见表1。
2.2 出血量ml的相关因素分析
对基线信息比较中发生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膜瘤、WHO分级为Ⅰ、Ⅱ级、颅前窝占位、肿瘤侵及血管、肿瘤最大直径≥4cm、肿瘤部分切除、手术时间min与出血量ml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2。
对基线信息比较中发生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4cm(OR=4.21,95%CI1.52~11.71)、脑膜瘤(OR=9.05,95%CI3.67~22.30)、手术时间min(OR=4.88,95%CI1.92~12.42)是出血量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r?TEG参数比较
与出血量≤ml组比较,出血量ml组患者ACT明显延长(P0.05);两组患者K、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在调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3个独立危险因素后,我们观察到r?TEG异常与出血量ml存在相关性(OR=3.56,95%CI1.38~9.17,P=0.)。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出血量ml组苏醒延迟(P=0.)、肺部感染(P=0.)、深静脉血栓(P=0.)发生率及住院费用(P=0.01)高于出血量≤ml组。见表5。
3讨论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例接受择期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发现脑膜瘤、肿瘤最大直径≥4cm、手术时间min为手术失血量超过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校正了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后,r?TEG仍与术中失血量密切相关。
在本研究中,在校正了肿瘤大小、部位和手术时间的影响后,我们观察到神经外科患者肿瘤切除过程中r?TEG的异常与术中MBL事件相关。出血量ml组患者ACT较出血量≤ml组患者明显延长,这提示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功能更容易受到影响而波动,应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