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分析并文献复习附1

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31(7):-

作者:欧阳治强,李倩,郑茜,孙学进

颅骨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craniallymphoma,PCL)属于原发性骨淋巴瘤,起源于颅骨骨髓组织,常侵犯周围骨质及软组织[1],也有文献[2]将其归类为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现收集本院年10月收治的PCL1例,查阅具有较完整影像学资料的个案报告6例,分析总结其影像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病例女,50岁。血糖升高5年,发现头部包块2月余,无压痛,无视物模糊,无肢体疼痛,无感觉异常,医院行头部CT检查,诊断为“骨膜瘤”,门诊以“糖尿病、头部包块”收住入院。患者近期未严格糖尿病饮食,精神、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减轻4kg。查体:左顶部“鸡蛋大小”包块,余无特殊异常。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择期行头部肿块切除术。

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Siemens排螺旋CT机,管电压kV,管电流mA,层厚5mm,层间距5mm;增强扫描运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对比剂,剂量1.5mL/kg,速率3.5mL/s。MR检查采用PhilipsAchieva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以及8通道相控阵线圈,平扫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1WI(TR/TE=ms/8.1ms)、T2WI(TR/TE=ms/70ms),行横轴位T1WI、T2WI、T2FLAIR及矢状位T2WI扫描;DWI扫描(b=s/mm2);增强扫描运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钆喷酸葡胺对比剂,剂量0.2mmol/kg,速率2.5mL/s,行轴位T1WI(TR/TE=.2ms/8.1ms)及冠状位T1WI(TR/TE=ms/8.1ms)扫描,层厚6mm,层距1mm。

CT表现:左侧顶骨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楚,骨窗示病变穿透颅骨向颅内外生长,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均匀强化,与邻近脑实质分界清楚(图1~3)。MRI表现:左侧顶部团块状占位呈等T1、稍长T2信号(图4,5),DWI上呈高信号(图6),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并周围硬脑膜增厚、强化(图7),邻近脑实质稍受压,病灶大小约4.8cm×5.6cm×3.0c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

手术及病理:患者于本院神经外二科接受“左侧顶骨病变切除术”,术中见红色、质稀烂、血供异常丰富的肿瘤组织侵蚀颅骨后长至皮下,向内与硬膜形成粘连,分界不清,硬膜下无受累表现,邻近脑组织轻度受压。免疫组化:CD20(+),CD79α(+),CD19(+),CD3(-),CD10(-),CD38(-),CD(-),VIM(+),BCL-2(+),MUM-1(+),myc(+),KI-67(90%+),CK(-),PR(-),EMA(-),BCL-6(-)。病理诊断:(左侧颅骨肿瘤)结合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支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ON-GCB型)(图8)。患者术前行常规胸部CT及头颈部、腹部B超检查,均无特殊异常改变,临床排外其他组织或器官淋巴瘤颅骨转移可能。

图1,2CT骨窗示病灶侵蚀左侧顶骨,形成穿凿样骨质破坏,矢状位(两白箭间)可见“骨皮质开窗征”,轴位(白箭)可见骨质破坏区形似融化不完全的冰屑,形成“浮冰征”。图3CT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强化,边界清楚,邻近脑实质受压凹陷。图4,5MR平扫示左侧顶骨局部板障连续性中断,可见团块状等T1、稍长T2信号占位。图6DWI上呈高信号,ADC图上瘤体信号减低,证实病灶内部细胞扩散受限。图7MR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增强冠状位上可见周围硬脑膜增厚、强化(白箭),形似“脑膜尾征”。图8病理切片(HE):肿瘤细胞弥散分布,大小一致,核大,胞质少;结合免疫组化:CD20(+)、CD79α(+)、CD19(+)、KI-67(90%+),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讨论PCL临床较为罕见,国内外有关报道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关于其准确发病率的报道。Jackson和Parker在年报道了第一批原发性骨淋巴瘤病例,其中包含1例位于左侧顶骨的原发性骨淋巴瘤,被认为是最早有关PCL的文献报道[3]。

笔者查阅近10年来具有较完整影像学资料的PCL个案报告6例[4-7],联合本院1例,总共7例PCL中男3例,女4例;其中5例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6例MR平扫表现为稍长/等T1、T2信号,3例DWI上呈高信号,6例行MR增强检查,其中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呈明显欠均匀强化。2例行穿刺活检术,5例行切除术,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1例[4]为B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将PCL分为两型:Ⅰ型颅盖骨型,病变位于额骨、顶骨、枕骨及颞骨鳞部,该型发病年龄偏大,本组中4例为Ⅰ型,平均年龄53岁,接近葛岩等[2]的文章所报道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中位发病年龄56岁;Ⅱ型颅底骨型,病变位于蝶骨、筛骨、颞骨岩部,本组中3例为Ⅱ型,具体部位分别为左蝶骨大翼、右蝶骨大翼及左侧枕骨近颅底部,平均年龄10岁。由本组病例分析可知,两种类型的PCL在发病年龄上有着明显差异,Ⅰ型好发于成人,发病年龄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相近,Ⅱ型好发于儿童,该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8]。此外,绝大多数(约95%)的PCL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9]。

影像表现:PCL以单发为主,CT平扫病变多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内部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少见,因肿瘤细胞小而密实,常常由骨髓腔内长出并穿透周围颅骨造成骨质破坏,本组中4例Ⅰ型PCL均呈穿凿样生长,在CT骨窗上有3例可见“骨皮质开窗征”[10](图2),2例可见“浮冰征”[11](图3),但所有病例均未见骨膜反应,根据Hussler等[12]的研究显示,PCL骨皮质异常发生率约60%,明显低于尤文肉瘤的87%和骨肉瘤的%。PCLMR平扫多呈稍长/等T1、稍长T2信号,信号强度类似于大脑皮层,DWI上多呈高信号,是因为肿瘤细胞分布密集,细胞间质相对较少,扩散运动受限所致,注射钆对比剂增强扫描肿瘤以明显均匀强化为主。此外,PCL为膨胀性生长,肿瘤较大时通常会对邻近脑实质形成压迫,但却极少出现脑实质侵犯征象,这是因为病变与脑实质之间相隔脑膜(硬脑膜、蛛网膜及软脑膜)能对肿瘤细胞浸润起到很好的阻隔作用,只是当肿瘤生长时间较长时,会反复刺激周围硬脑膜,使其增厚并形成粘连,MR增强扫描常可见“脑膜尾征”形成。

鉴别诊断:①骨肉瘤:11~30岁多见,好发于长骨和扁骨,溶骨性骨质破坏快而广泛,普通X线及CT检查常可见恶性骨膜反应和“Codman三角”,周围软组织易受累形成软组织肿块,肿瘤内部坏死囊变及出血常见,MR平扫多表现为混杂信号(肿瘤骨呈斑片状长T1、短T2信号,液化坏死区呈水样信号,出血灶信号则因时相而异),增强扫描以明显不均匀强化为主。②尤文肉瘤:是一种原发于骨的小圆细胞肉瘤,10~25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长骨骨干及骨盆,病程中常伴有局部红、肿、热、痛或全身症状,普通X线检查病变区常可见斑点状、虫蚀状骨质破坏,CT显示“洋葱皮样”骨膜反应为其特征性表现,MR平扫信号多不均匀,增强扫描亦呈明显不均匀强化。③恶性脑膜瘤: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病变多位于大脑凸面、静脉窦旁及蝶骨嵴,侵袭性高、生长迅速,各向异性明显,多呈不规则分叶状,可见浸润性骨质破坏,肿瘤坏死囊变及出血常见,CT及MR平扫多呈不均质表现,DWI上信号多样,增强扫描以明显不均匀强化为主,常见短、粗且不规则的“脑膜尾征”[13-14]。

总之,PCL存在两个好发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发病部位有着明显不同,据此可分为颅盖骨型和颅底骨型;CT扫描常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侵犯周围颅骨时,常在骨窗上形成特征性表现:“骨皮质开窗征”和“浮冰征”;MR平扫信号强度近似大脑皮层,DWI上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以明显均匀强化为主。

[参考文献]

[1]席建平,樊建平,杨宝军,等.原发性骨淋巴瘤CT及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4(1):-.

[2]GeY,LinXT,LuoDL,etal.Clinicalfeaturesandtreatment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zhiliao.com/jbxnml/7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