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疼痛学会对过去40年的疼痛定义进行了修改,疼痛新定义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而40年前定义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情感体验或描述,与40年前相比,新定义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与组织损伤类似的情感体验”。它强调,组织损伤确实会导致疼痛,但无组织损伤的区域也可以感受到神经性疼痛,且躯体感觉神经损伤会直接导致神经性疼痛。
我们国家传统医学对疼痛的研究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始于内经时代,但真正涉及到神经痛的,在清朝张氏医通里,如“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而且对于病因也有论述《张氏医通·诸痛门》“面为阳明部分,而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虚实之殊。”
什么是神经痛
神经痛在我们的针灸学教材中有涉及,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碰到,大家可能都有体验,比如我们因牙痛把牙拔了,但拔牙部位仍有疼痛,这就是神经痛。神经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比如我们中风后的丘脑痛,这就是中枢性的。周围性的可能更为普遍,大多性的神经痛都是周围性的。其次,神经痛还分为急性和慢性。像周围性神经痛综合征、疱疹后疼痛、三叉神经痛、化疗导致的神经、中枢性神经痛综合征、卒中后疼痛综合征、幻肢痛、帕金森疼痛、脊髓损伤疼痛、痛性糖尿病神经病、继发于肿瘤浸润的神经病、乳腺切除术后疼痛,这些都属于神经痛。
神经痛的特点是灼烧样、跳动样、针刺样、过电样的,外周痛觉过敏,异常感觉包括有痒感、麻木、麻刺感和针尖感,可能有皮下水肿,皮肤电传导性,节段性(中枢性)敏感:皮节分布,敏感肌肉的肌节分布:压痛点/触发点,肌紧张,痉挛,骨节的炎症等。
我们中医认为神经痛的发生多与外感邪气、外伤等因素有关,主要有一下原因:一是外邪侵袭,二是阳明火盛,三是虚火上炎,四是瘀血内阻。主要的病机是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三叉神经痛——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我们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如果疼痛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痛时面肌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涕、流涎,这主要是三叉神经眼支的问题;如果疼痛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这主要是三叉神经上颌支的问题;如果疼痛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等,这主要是三叉神经下颌支的问题。当然如果按经络分布来说,眼支的问题归属于足太阳经证,上颌支和下颌支问题主要归属于手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证。
三叉神经痛定位按照神经分布是非常明确的,在面部疼痛发作部位、性质、面部的扳机点以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是非常明确的,这是我们按照三叉神经分布可以清晰看到他的支配部位,这个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但是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最近一个月,我看了4、5例不同的类型的三叉神经痛。比如继发性的三叉神经痛就是器质性病变压迫或累及三叉神经而导致三叉神经痛,常见的病因有脑桥小脑三角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三叉神经肿瘤:如三叉神经鞘瘤、半月节脑膜瘤等;蛛网膜炎所致的粘连、增厚;鼻咽癌颅内转移。而原发性的病因不明确,而且是突然发生的短暂性剧痛,神经系统的检查多为正常,头颅CT、MRI、脑脊液检查都是正常的;继发性的疼痛呈持续性,角膜反射消失,分布区内面部感觉减退,常合并其他脑神经麻痹,脑脊液常有异常表现。症状上要与牙痛、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等相鉴别。
治疗上,常用的药物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一般来说主张规范化治疗,针药等综合性治疗,包括局部穴位注射、封闭,严重的可以采用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些国内外的指南,比如美国口颌面痛诊疗指南、欧洲神经病学会三叉神经痛指南、中国针灸学会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循证指南等。
针灸治疗与临床证据
针刺治疗
我们治疗神经痛总的操作原则:首要就是安全,这个安全是建立在医生对于解剖的熟知,因为我们针刺治疗神经痛有一些需要深刺;其二是诊断明确,临床疗效的优劣取决于诊断是否清晰明确。其三针刺的时候要注意针刺手法。要求准确精准,凭借针感以确定针尖所在,还可以运用影像介导。
临床证据
年发表过一篇系统综述“Asystematicreviewonacupuncturefortrigeminalneuralgia”,纳入了12项RCT,针灸组例,卡马西平组例,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与卡马西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年韩国某团队进行了一项针灸联合耳针治疗三叉神经痛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针灸联合耳针治疗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明显。
年巴西某团队做过一项小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针灸组15例,假针灸组15例,卡马西平组30例,结局指标采用VAS视觉量表,分别在在治疗前,治疗后立即,治疗后6个月进行测量评价,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一定疗效。
典型病例
病例1:王某,男,30岁,主诉右侧枕部及眶额部疼痛近3年。患者年10月开始出现间歇性右侧枕部及眶额部疼痛,年11月16日于医院局麻下行右三叉神经感觉跟切断(眶上神经切断)+右眶上动脉结扎+右枕动脉结扎。现仍有右侧眶额部疼痛明显。中医诊断是面痛病,西医诊断是三叉神经痛。当时治疗是针灸联合药物,针灸选用攒竹、鱼腰、阳白、四白、下关、阿是穴。一周治疗两次,配合药物,一周后疼痛明显缓解,三周治疗疼痛彻底好转。
病例2:韩某,男,55岁,主诉左眼疼痛伴额部脓疱1月余。患者1月前开始出现右眼疼痛,伴左额部脓疱,灼痛阵发性发作,右眼难以睁开,影响睡眠。曾就诊于外院皮肤科、眼科、疼痛科,效果一般。中医诊断是额痛,西医诊断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眶上支),治疗选用局部阿是穴,针刺注意掌握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
小结
针灸治疗神经痛的疗效很好,但一定要明确诊断,诊断是疗效取得的关键,注重神经节段敏感性评估与疼痛程度评估,这直接关系到穴位的选择,在选穴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患者疼痛部位局部扳机点,一定要处理局部扳机点。二是要注意患者评估,因为很多神经痛都属于疑难杂症,要了解清楚患者的期望,以指导我们选用合适的疗法。三是治疗方法的选择,注意针刺手法、针刺量、针刺深度与角度、方向等,注意针刺的即时效应与长期疗效,最后对于顽固的神经痛,要注意配合药物治疗,甚至是射频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