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电视剧《实习医生格雷》或者电影《恩赐妙手》,一定会对神经外科医生的形象有深刻的印象。神经外科的手术在医学界常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仪器”,结构复杂、分区精细,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
医院神经外科的成长之路艰难且漫长。成立初期,年手术量只有五十台左右,而且脑出血和外伤手术占多数。科室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探索和积累,推陈出新,在庞克军主任的带领下,年手术量不断攀升,赢得了患者的口碑和业内的瞩目,吸引了全国脑病患者甚至国际人士前来救治。
科室近年来逐渐开展了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颅脑肿瘤、功能神经外科、先天疾病和脊柱脊髓等方面疾病的治疗。在治疗颅脑损伤(包括急诊手术、颅骨修补和脑积水手术等)、脑出血(擅长脑出血微创治疗)的基础上,成功开展了脑干肿瘤切除术、3D打印下复杂动脉瘤夹闭术、CT/MRI立体定位下脑组织活检术、导航机器人引导下颅内肿瘤切除术、经鼻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内镜小切口颅内血肿清除术、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等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
团队现有医生8人,护士15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硕士4人。目前开放床位37张,科室拥有手术显微镜2台、头架、自动牵开器、双极电凝、脑立体定位系统、神经导航系统、神经内镜、脑血管造影机、神经电刺激、脑循环障碍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先进医疗设备,为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精准微创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
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往往持续几个小时,尽管这个“战场”难度高、时间长、风险大,总医院神经外科庞克军主任带领医生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努力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团队曾经为一名74岁的患者开展了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切除术,患者肿瘤巨大,跨越小脑幕上下,位置很深,压迫脑干和小脑,包绕滑车神经、面听神经和三叉神经,瘤体血供丰富,肿瘤与多个后组颅神经黏连在一起,侵犯乳突骨质,一旦损伤导致严重并发症。庞克军主任带领神经外科团队利用接触性激光刀切除岩斜脑膜瘤,历时12个小时,将瘤体全部切除,同时成功保留每一根神经,脑干没有任何损伤。
年5月,团队首次成功为一位39岁男性患者开展人工智能导航下脑瘤切除术。患者因头痛、失语及肢体活动障碍从京外前来就诊。肿瘤位于优势半球额颞顶叶,大小约为65mm×60mm×55mm,中线移位明显,侵及基底节区和功能区,危在旦夕。在人工智能导航引导下开颅,庞克军主任带领团队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将肿瘤全部切除,术后患者言语与肢体活动恢复正常。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使手术更精准,图像融合技术可直观分析肿瘤与血管和神经的关系,显微手术技术可使手术创伤更小。这三项关键技术同时开展,医院神经外科向现代智能化前进了一大步。
团队同期成功为一名67岁男性做了颅内多发肿瘤切除术,仅一次全麻下,连续从4个不同部位先后开颅,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大脑到小脑、从小脑到脑干及窦镰旁,利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技术,历时12小时切除4个肿瘤。一期4次开颅切除4个部位肿瘤较为少见,是对神外医生与手术室配合程度的考验,更是对神外医生定位技术和显微技术的考验。
年8月,神经外科为一位22岁男性完成脑干肿瘤和胸髓肿瘤同期切除手术,延髓部位肿瘤已导致严重脊髓空洞,随时有猝死的可能,手术难度极大。术中发现脑干肿瘤与延髓粘连密切,肿瘤位置深,术中分离肿瘤时,因心跳停搏和心动过缓20余次被迫暂停分离,手术历时12小时,最终神经外科团队以雕刻镂空技术,安全切除肿瘤,完整保留神经。
自医院成功开展第一例脑干肿瘤手术以来,虽然脑干肿瘤手术虽然风险高、时间长,医院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逐渐成熟与神经内镜、定向导航等新技术的应用,神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保障。近日,神经医院第30例脑干肿瘤切除术。
在庞克军主任的带领下,神经外科医疗技术永攀高峰,将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作为常规手术在开展,经单鼻孔在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鼻内镜下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他们努力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
庞克军主任说:“病人和家属选择我们,是我们的荣幸,我们要在手术中追求极致和完美,给病人带来最好的结果,这也是我们神经外科愿意追求新技术的动力来源。”
精益求精把责任感融入每一处医疗细节
完美的手术效果,来自科学意义上的严谨。庞主任要求科室的临床医师,要经常到病人床边了解病情,发现并解决病人的痛苦。为此,科室管理要求医生要在病房坐得住,把精力放在病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