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ES专访范先群教授内镜导航技术的应

北京看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编者按

年06月30日,第三届眼科内镜微创外科国际研讨会(ICOES)在温州盛大开幕。大会第二天,范先群教授就“内镜导航技术在神经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以及“颅眶沟通肿瘤的治疗”发表了精彩演讲。演讲结束后《国际眼科时讯》有幸对范先群教授进行了专访。

内镜技术促进眼眶外科的发展

范教授认为内镜技术在眼科的应用,尤其是在眼眶外科的应用促进了眼眶手术的发展。内镜最早时期应用于外科,眼眶专业医师将内镜技术引入眼眶手术和泪道手术,提高了眼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使手术创面范围减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微创的效果。眼眶解剖结构上像一个漏斗,眼眶后部空间相当狭窄,解剖结构复杂,具有大量的血管、神经和肌肉。在如此狭小的空间要暴露病变和肿瘤是很困难的事情。内镜技术的应用,通过鼻腔、鼻窦和结膜进路,清楚地显示病变部位,尤其可以看到深部病变,最后微创切除病变。范教授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内镜技术与智能化、互联网相结合方面:目前互联网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很多,有些地方医院,但范教授认为互联网更多时候是一种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医院基本还在探索之中。现在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对外科手术的改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外科的达芬奇技术,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最早投入研发的,当时他们考虑的是宇航员生病了怎么处理?因为没有随行的医生,所以就有了达芬奇技术来让医生远程手术。达芬奇技术还没有达到人工智能化的水平,是一种主动导航技术,人工智能将远远超过达芬奇。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临床医学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肯定会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颅眶沟通肿瘤的治疗

范教授认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很多疑难病症将得到很好的治疗。很多眼眶疾病可以通过视神经孔、眶上裂、眶下裂进入颅内;有些还可以通过眶顶,也就是颅底侵入颅内,像泪腺腺样囊性癌可以通过泪腺窝、颅底进入颅内。同时,颅内的一些病变,比如脑膜瘤也可以通过视神经孔进入眼眶内。对于如何处理这些病变,范教授认为这些病变常常是恶性病变,首先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MDT),即眼眶肿瘤部分需要眼科医生,颅内部分需要神经外科医生,同时需要肿瘤科、放射科、麻醉科医师协助,通过这样一种多学科协作方式来为患者提供充分满意的治疗。毫无疑问,颅眶沟通肿瘤是一种疑难杂症。随着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技术用于临床治疗,过去只能依赖手术,现在随着化疗药物不断发明,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比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过去认为化疗是无用的,现在发现化疗效果是很好的。再比如现在比较热的基因治疗,也叫靶向治疗,找到肿瘤的靶向基因,再找到针对这一基因的药物,这样就做到了精准,便可以针对这一突变基因进行特异性治疗,进而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还有细胞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综合序列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但是所有的治疗都还是需要医生来完成,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就要学习和掌握这些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MDT手术并不简简单单的是眼科医生处理眼眶、神经科医生处理颅内,还有交通连接出病变的处理问题,所以还是需要综合考虑。眼科医生需要对颅内有一定的了解,神经外科医生也要知道一些眼眶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治疗。事实上,除了手术技术以外,对于新知识新技术,包括化疗方案、放疗技术、介入治疗、基因治疗等等都要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给予患者更好更满意的治疗。

内镜技术用于颅眶沟通肿瘤的相关问题

毫无疑问,内镜技术完全可以用于颅眶沟通肿瘤,因为绝大多数颅眶沟通肿瘤都位于眶尖,如何暴露是一大难题,内镜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是很多颅眶沟通肿瘤治疗还是需要开颅的,所以临床中要根据病变部位、病变程度选择手术方式。内镜技术可以提供一种选择。

眼眶神经纤维瘤的治疗

神经纤维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呈恶性浸润性生长,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眼眶神经纤维瘤可以破坏所有眼眶组织,包括骨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等。神经纤维瘤虽然不会转移,但会在身体其他部位同时发病,所以此类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极大难度,主要是因为肿瘤边界不清,手术出血多,风险大,修复重建难。导航技术为该病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辅助,术前提供精细的设计,术中提供精准的引导,术后提供精确的验证,极大地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对于复杂性神经纤维瘤,还是很难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有些病变并不能完全切除干净。对于此类疾病,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

利用互联网进行颅眶沟通肿瘤术后随访的相关建议

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颅眶沟通肿瘤的术后随访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中国医疗水平在东西部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眼科就诊的很多患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包括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对于这些患者的随访工作便成为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患者从外地赶过来随访,各项费用也是很大的。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多中心的研究,当地的医生就可以进行充分的随访,能够通过互联网、通过远程医疗来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经济方面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费用,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多中心研究,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所以范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譬如医院眼科正在做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工作,全国十几家眼科中心一起来研究这个疾病,我们通过一体化的多中心研究,首先搞清楚中国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其次再探索新的治疗技术,最要紧的是我们要提高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总体治疗水平。希望在中国不同地区可以达到同质化比较好的治疗水平。这是目前我们要做的一件大事。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zhiliao.com/jbxnml/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