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康复患者该有的样子
——医院医院院长张跃华
文/图吴若雨
“抬手,握手,很好……”医院医院内,医院医院院长、康复医学科主任张跃华正带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整洁的白大褂,可亲的笑容,鼻梁上一幅窄边眼镜,全身透露着沉稳可信赖的气质。面前的康复大楼,是张跃华的“医学战场”,30多个春秋,他的热爱和信念坚守如初,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之光。
▲张跃华引导患者做康复运动
康复一人解放全家
“多亏了张跃华院长团队精湛的医术和护士亲人般的贴心照顾,让我看到今天的奇迹!”医院明亮的病房里,患者张先生70多岁的父亲眼含热泪,激动地拉着张跃华的手连声感谢。
除“医术高超”“技术精湛”外,“仁善”“温暖”“亲切”也是患者和家属赋予张跃华的“标签”。
▲认真分析病情的张跃华
张先生初入院时患有脑出血且肺部感染严重,被下了6次病危通知书,他的亲属一度想放弃治疗,但张跃华考虑到患者是家庭的顶梁柱,他的康复关系着整个家庭的幸福。于是张跃华几番为他的家人进行心理疏导,解释病情,商量对策。在他多次劝说下,家属被打动,选择了坚持。一番艰难漫长的治疗后,张先生转危为安,已经可以下床走路,以后也能达到生活自理。
“患者和家属的身心都承受了巨大痛苦,我们要让患者获得精心的治疗,也要从精神、生活方面关心患者家属,和他们成为朋友。”张跃华教导着科室的年轻医生。
压力和动力铸就科室领头人
张跃华从医经历丰富,为人低调谦和,做事严谨认真。年,他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后医院工作,凭借着学医时的那颗初心,他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年,他开始致力于中医和康复,年调入神经内科,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成为他的专业主攻项目。
▲张跃华与同事交流病例
“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是张跃华的信念。年,医院成立康复医学科,张跃华义无反顾地转战康复领域,成为康复医学科的一名负责人,此后他不再单纯以一名医生的视角来从事医学,而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科室建立初期,他为康复医学科立下了“一年打基础,三年成规模,五年上档次”的目标。从此,他废寝忘食,接连3年吃住在科室,每天早上7点开始亲自查病房、给患者针灸治疗。擅长运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知识的他,“一头扎入”中西医结合的海洋,边学习边实践,创建出一套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的综合疗法,深受患者及家属的称赞。
狠抓自身技术提升的同时,他带动科室同事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浓烈的奋斗气氛下,整个科室就像安装了发动机一样噌噌往前跑。
奋斗不息永做病患心中的一盏灯
经过8年的发展与积淀,康复医学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变,也迎来了从“有”到“优”的飞跃。该院现已经是三门峡一所大型医院,医院10个院中院之一,并创建了市级重点专科,获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等称号。
又是一个工作日的清晨,微风徐徐,张跃华如往常一样穿梭在各个病房。“老先生,这几天感觉怎么样?”他拉过凳子,坐到了一位老年患者床边亲切问候,虽然口罩遮住了他的大半个脸,但挡不住他温和友善的目光。8年的时光,张跃华和他的团队为众多患者解除疾病的痛苦,为病患的生活点亮一盏盏明灯。
这位科室的“拼命三郎”也获得了“三门峡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三门峡市临床好医生”“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著书1部,主持并获得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申报“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成为张跃华团队下一步工作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他说,只要生命不止,他们为患者康复而奋斗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
让父老乡亲不出家门就能看好病
——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主任方丹东
本报记者师宝华
医患是生命共同体,唯有信任,才能共赢。患者的信任,使医生可以从医学的角度最大限度地为患者争取利益,从而使患者有更大的概率康复。真诚感谢我诊治过的每一个对我信任的患者。——方丹东
师出名门学成归来
今年44岁的方丹东,瘦瘦高高的,见人呵呵一笑,腼腆而清澈。
▲方丹东在病房查房
他,师从医院(医院)神经外科学部主任、全军微创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张剑宁教授,本科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医院、医院工作和学习。年1月,以军医身份赴非洲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为期8个月。
方丹东没有把这些当作自己骄傲的“资本”,而是学成之后于年12月选择回到家乡三门峡。他潜心钻研业务、精心做好每一台手术。“保持至诚至纯之心,以病人为中心,如履薄冰,敬畏生命”,是他对待工作的信条。
越修为,越谦卑。方丹东从不因自己师出名门而沾沾自喜,平时和导师保持紧密联系,请教疑难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定期邀请导师过来教学查房,指导工作。他还随时 医术精湛情暖人心
方丹东说,在门诊经常会看到三门峡地区很多脑肿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辗转郑州、西安多地治疗,花费不菲。而三门峡医院完全有能力诊治这些疾病。说着,他谈起了近期做的几个手术案例。
▲方丹东在手术中
69岁的灵宝人陈某患脑肿瘤,头痛达半年多,于5月24日入住三门峡医院。方丹东亲自主刀,历时6个小时全切肿瘤,手术中对肿瘤包裹的双侧大脑前和左侧大脑中动脉均保护良好。术后患者恢复得很快,无肢体偏瘫等并发症发生。
于5月21日做神经内镜辅助下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李某,62岁,卢氏人,右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10年多。此前在郑州、洛阳等多地诊治,给予口服药物、肉毒素等治疗,初期有效,但均不到半年就复发。医院推荐,专门来三门峡找方丹东做手术,术后患者面部抽搐完全缓解。
方丹东还非常热心,有时患者的亲戚、朋友需要就医,他医院相关专业主任诊治,若需到北京、郑州、西安等地治疗,他也会帮助他们联系好相关专家,尽己之力为患者提供最大帮助。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
经过潜心钻研和实践,方丹东擅长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椎管内肿瘤等神经系统肿瘤手术和术后综合治疗,神经内镜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脑积水等常规手术和术后综合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病例立体定向辅助诊断手术,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核团毁损和DBS手术。
▲方丹东带领手术团队在阅片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为使患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方丹东打算加快河南省区域级神经外科康复(ERAS)病房建设,传播ERAS理念。针对外伤和脑出血后长期昏迷患者,建立昏迷促醒中心,通过早期床旁无创神经调控治疗,后期有创神经调控治疗(DBS和SCS),使患者早期促醒,减轻昏迷患者造成的沉重社会和家庭负担。医院、医院、医院以及郑大医院神经外科联系和沟通,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医院神经外科的整体技术水平,真正让老百姓不出三门峡地区,就可医院教授和专家的服务。 (图片由三门峡医院提供)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