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医院神经外科[陈勃勃(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张荣军、张宏兵、李孝伟、张洋、马德、王晓峰]
嗅沟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8%~13%,嗅神经和底内侧额叶往往因肿瘤推压最先受损,随肿瘤增长,肿瘤向下可侵入筛窦和鼻腔;向后可扩展至鞍前区,推压或包裹大脑前动脉和视神经;肿瘤也常在早、中期即突破蛛网膜界面,导致瘤周显著水肿,引起颅内压显著增高。我们采用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较大嗅沟脑膜瘤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例为47岁男性,因头痛、头晕1个月伴突发癫痫大发作4.5h入院。头部CT及MRI检查示嗅沟脑膜瘤,大小约3cm×4.1cm×4.5cm。另1例为52岁男性,因间断性头痛2个月,加重伴视物模糊、嗅觉障碍半个月入院。头颅CT及MRI检查示嗅沟脑膜瘤,大小约5.1cm×5.0cm×3.9cm。
1.2手术方法
采取仰卧位,头部向对侧旋转约20°,头顶部向后倾10°~15°,使颧突位于视野的最高点。取右侧额部发际内长约10cm弧形切口。颞部平蝶骨脊,显露外侧裂即可,前缘平颅前窝底,左侧距中线约3cm,骨瓣大小约3cm×4cm、呈椭圆形。弧形剪开硬脑膜,翻向前颅底方向,自侧裂池、颈动脉池释放脑脊液,松弛脑组织,自颅前窝底向下分离,可见肿瘤基底,用双极电凝及显微剪锐性分离肿瘤基底部,切断供瘤动脉及回流静脉,并进行瘤内减压,同时分块切除肿瘤组织。
2.结果
2例肿瘤均Simpson分级Ⅱ级切除,无并发症、后遗症。术后复查CT见手术对侧额叶水肿范围小,说明术中对侧额叶牵拉、骚扰、损伤小。
3.讨论
嗅沟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多种多样,采用额下入路最为常见,其次为经翼点入路;额下入路分单侧和双侧两种,早期应用双侧额下入路较多,但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近几年,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加之显微技术的进步,额外侧入路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额外侧入路是介于冠状切口额底入路和翼点入路之间的一个入路,在某种程度上综合后两种入路的优点。
首先,与冠状切口额底入路相比,额外侧入路抵达肿瘤基底的前界和后界的时间基本一致,较冠状切口额底入路短一些;而冠状切口额底入路抵达肿瘤基底后界的视野相对会更深一些,基本到手术后期才能抵达;所以,额外侧入路会更早的到达肿瘤基底部。而脑膜瘤,越早处理基底部,剩余肿瘤则越容易处理,并且如果肿瘤后界包绕视神经、颈内动脉等神经、血管,早期处理基底部,也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其次,额外侧入路在骨瓣成形时就暴露侧裂池,处理病变前可以充分释放侧裂池、颈动脉池的脑脊液松弛脑组织,释放操作空间。
第三,额外侧入路切口小、骨瓣小,不必过中线,相对额窦开放的几率也小,减少脑脊液漏,降低颅内感染的风险。
第四,额外侧入路距离中线旁约3cm,对额极静脉、前矢状窦不易损伤,可保护正常回流通路,能明显减少术后额叶脑水肿和静脉梗塞出血的可能性。第五,手术主要使用前颅底偏外侧的路径,额叶脑组织的牵拉损伤较小,并且很容易处理同侧嗅神经、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及其血管分支,并进行有效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额叶的牵拉,使嗅球和筛板密切相贴,使嗅觉神经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减少嗅神经损伤。
总之,额外侧入路既体现锁孔手术入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又可兼具常规翼点入路显微手术视野开阔、操作便利以及运用成熟等优点。经额外侧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切口小、骨瓣小,可充分显露肿瘤基底,对额叶脑组织及额底静脉血管、嗅神经等骚扰小,手术效果良好。
来源:陈勃勃,张荣军,张宏兵,李孝伟,张洋,马德,王晓峰.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5(09):-.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