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颖教授在致辞中首先祝贺CMJ近年来取得的卓越成绩,指出其未来将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投稿的热门杂志之一。同时他指出在脑膜瘤的治疗过程中,对于分子靶标越来越重视,之前围绕髓母细胞瘤也开展了分子分型和分子诊断。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发现,脑膜瘤作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术后预后差异很大,所以对脑膜瘤进行细分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国家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中国的神经外科应该有担当,提出中国的方案和专家意见,因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有更多的样本,也有先进的分子诊疗技术,应该走出中国的道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学组能够以此为契机,来开展脑膜瘤分子诊疗的规范化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希望该共识能够说出中国的声音,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为推动全球神经外科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邓佼娇老师讲课视频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分子和基因组技术的进步,对脑膜瘤基因组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发现脑膜瘤的产生涉及多种基因改变和信号通路参与,染色体丢失、异位及基因突变均与脑膜瘤的发病有关。近年来已发现更多基因突变类型,如NF2、TRAF7、KLF4、SMO、SUFU、AKT1、PIK3CA、SMARCB1、POLR2A等,这些分子突变已被逐渐证实与肿瘤的特征及预后相关。本次会议中,共识工作组成员针对目前临床上关于脑膜瘤分子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回顾了脑膜瘤分子研究的最新知识,围绕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了一场深度探讨,旨在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膜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脑膜瘤相关分子改变、潜在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做出最佳治疗选择。本次会议是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为打造学术高地、推动学术研究共同体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一次为医学研究发展提供前沿理论思考与临床实践经验分享的思想盛宴。未来,我们将继续主动作为,勇担重任,凝聚更多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使CMJ成为医学科研工作者思想成长的沃土,智慧碰撞的舞台,为推动我国及世界医学的发展贡献应有之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