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是类最常见的继发性颅内肿瘤其发病率超过所有原发性脑肿瘤,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需根据瘤的数量、位置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治疗方式。由先声诊断发起的精准百家谈·知行合一脑肿瘤名家访谈,医院脑系肿瘤科主任医师王晓光教授,分享对于脑转移瘤患者治疗的前沿观点。
本期嘉宾
王晓光
医院脑系肿瘤科主任天津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立体定向及放射外科学会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颅底外科学会委员
01
脑转移瘤患者治疗的重点是什么?手术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晓光:脑转移瘤确实发病率比颅内原发肿瘤是要高得多。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脑转瘤的治疗的重点是在预防,即如何减少脑转移瘤的转移。最近这两年,医院合作探索,为什么部分肿瘤是不转移的,有部分发生了转移,借助了包括先声诊断在内的基因检测技术,探寻转移瘤的机制。发病机制的明确可能在将来的治疗当中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02
哪些患者更容易从分子检测中获益?
王晓光:过去都认为恶性肿瘤才需要分子诊断,但今年ASCO会议上有一个新的启发,例如颅咽管瘤通过分子检测之后,可以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对于复发的颅咽管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提示我们一些良性肿瘤以从分子诊断中获益。因此目前我们开始从临床中着手开始在分子生物方面,对一些例如脑膜瘤和垂体瘤进行探讨。因为脑膜瘤这两年发病率非常高,引起了临床大夫的重视。因此分子检测的应用场景应该也许不仅以良性恶性为区分,而是全方位覆盖。
03
脑转移瘤的患者是否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当前的难点是什么?
王晓光:脑部是免疫比较薄弱的地方,所以免疫治疗对脑部肿瘤,目前没看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免疫治疗是如何把一个冷肿瘤变成热肿瘤,所以说将来想免疫治疗想在颅内肿瘤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如何把颅内肿瘤这种冷肿瘤,变成一个热性肿瘤,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但不能排除免疫抑制剂对脑肿瘤的作用。
04
哪些患者可以尝试新辅助化疗?获益患者后期治疗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晓光:前两年我们做过了一些临床试验,即对一些肿瘤位于深部的、恶性程度比较高的、手术难以切除的,再加上个人体质不适合手术的这类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经过这么一部分病例的选择以后,发现新辅助化疗是有效的,好多患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CR)或者部分缓解(PR)的表现。但同时一个相应的问题,在5~6个疗程后,一旦发生耐药,肿瘤很快复发,那么如何来干预新辅助化疗,现在也在探索阶段。新辅助化疗是把化疗提前一段时间,后续再加上手术和放疗。这个时机的掌握,有的时候不太容易。因为目前的临床试验例数比较少,有的患者虽然肿瘤明显缩小了,但是这时候体质比较差,可能就不能再耐受手术。还有的患者往往一看肿瘤缩小了,就拒绝手术了,那么一旦复发的情况下再做手术,效果会打折扣,因为复发之后,肿瘤可能会报复性生长,生长非常快,就错过了手术时机,这也是面临的一项挑战。
当然目前这方面工作还在积极开展,我认为最好是在进行3~4个疗程化疗之后,肿瘤明显缩小的时候,积极手术,者放疗可能会更好。
05
医院在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上有哪些举措?
王晓光:医院有年的历史,也是年首批指定的国家临床肿瘤治疗中心。依靠于国家治疗中心的平台,我们对各个肿瘤都有很深刻的探索。同时依托研究所的研究队伍,医院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均保持国际前沿,一些专业和特色科室,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引领着亚洲的一些专业的发展。
神经外科是一个比较“新”的科室,成立短短20年的时间。从去年开始,根据目前学科发展的趋势,我们把神经外科划分成了5个亚专业,分别为内镜外科、放射外科、小儿肿瘤外科、脊髓脊柱外科以及肿瘤化疗内科,想通过这几个专业的发展带动学科的发展,更加更系统化、专业化地为各类患者服务。
知行合一·名家访谈|杨学军: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解读
知行合一·名家访谈|王磊:分子病理之于脑胶质瘤整合诊断的意义及应用难点
关于精准百家谈
共享实践经验,激荡学科发展。精准百家谈系先声诊断旗下重要学术推广平台,旨在让更多医生、患者了解精准诊疗的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有效前沿的临床诊疗建议,造福更多患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