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小康圆梦
长富村富了!村民们开心得意,刘明也很欣慰!
长富村是永新县烟阁乡所辖的一个村。能富起来,依托的是一菜一禽一黄一白,一菜是大棚蔬菜,一禽是家鸡养殖,一白是白茶种植,一黄是黄桃种植。
村支书贺小云在蔬菜基地向记者讲述产业落地故事刘明曾是永新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心派驻长富村的一名帮扶干部,驻村七年,“若不是身体出问题,保不准现在还铆在村里。”
致富奔小康,产业是基,人才为要。十年前,长富村产业小而少,发展产业盲目盲从。
产业发展,离不开村民的戮力同心。长富村村民认为,更离不开帮扶干部牵线搭桥全力推动。刘明和另外两位帮扶干部驻村后,就从消除富民产业发展盲点、盲区入手。
人在村里,心就在村里,汗水就流在地里。三个帮扶干部外出考察,想的是产业;四处调研,想的是产业;与别人聊个天,提到的也还是产业。经过努力,因地制宜的产业陆续落地“生根”,几年间渐渐长大。
蓝卡户贺益秀是个孤寡老人,腰椎间盘突出,难以从事体力劳动。刘明因户施策,对症帮扶,协调将他送到果蔬基地任巡育员,这个自称“一把没有丁点用的老骨头”的老人领上了劳务收入,一年近万元。
烟阁乡恒龙白茶基地的扶贫举措曾一度成为村民“幸福的烦恼”,是按土地入股分红方式,每亩一年可分得元;还是参与种植合作社,以“统一规划、统一提供茶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鲜叶、统一品牌包装销售,分户种植管理”方式运作,三年后茶园鲜叶采摘,可实现每亩0元左右的收入……
年,刘明被委任第一书记,担子重了,事务多了,责任大了,他成了开足马力的机器一件一件地努力办着。
给贫困户赠送热水瓶,“物美还要价廉”,他四处询价压缩五分之二经费;有位贫困户对入股合作社有抵触,策略为上,他找到贫困户读研的女儿,道理讲透彻,女儿特地请假从陕西回来办妥;脱贫政策如何讲到位,他创新将内容制成音频文件,发给村民……
骑坏两辆电动车,换了三次电瓶。这个喜欢骑电动车走村串户的汉子把“家”安在村里了。长富村因似海带形,从村这头到那头南北走完得要三小时。骑车“能与群众拉近距离”。就这样,“农事专家”“调解能手”“杂事辗碎机”等称号很快被村民相赠……
长富村崖泉茶厂种植基地航拍刘全惠摄那年9月初,刘明看东西时忽明忽暗,“事务多没休息好,忙完这阵子就会好的。”然而就在国庆节后的一天,刘明突然稍远点的景和物看不清了,识人得凭听音。医生诊断犹如“当头一棒”,方知是头部脑膜瘤压迫所致。头部手术成功,可他的视力变得更模糊了,单位把他撤回来养病。
人不在村里,可心还在那。正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阶段,刘明坐在家里,心里惦念的依然是村民和各种事务。“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无法写字,他多次将多年扶贫的经验、体会和想法,口述给儿子整理出来。目的是让后续的同事少走弯路。村里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刘明说,“这是最重要最珍贵的喜讯。”
帮扶组给长富村产业点亮了星火,但刘明却在灰暗中生活。“原来驻村,想的是但使长富村能够富。现在但愿长富村更长富。”一字之变,道尽现实和期待。
曾与刘明朝夕并肩的村支书贺小云心心相印,“一定要念好长富经,激发更强大的内生动力,主动发展产业,不负帮扶干部那么多的付出。”村里正在启动产业做大做强做实做精工程,以提升竞争力,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走出新农民的自信。
医生给了一点希望,如运气好,刘明视力还是有望恢复一些。刘明说,目盲心亮,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在灰暗中摸索尽量生活自理,也很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那样可以再次踏进村里,看到更美更富的长富村。
今日导读
▲专栏已更新稿件:《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访吉安县委书记傅小林》
▲专栏已更新稿件:《春天的故事不朽的传奇——特区精神述评》
更多精彩视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