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治疗时间窗”是一个医学术语,在救治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医学界有一个普遍认同的“6小时”,即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若在6小时以内抢救及时得当,仍可转危为安,但超过6小时,救治难度会陡然增加。
这6小时,就像是顽强的生命为每个患者打开的求生的“窗口”,宝贵而紧迫。然而,由于对疾病认识的不足,以及医疗条件和治疗“时间窗”的限制,脑血管急性闭塞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仅仅是少数,而那些没有得到急时开通的患者,往往会发展为慢性脑血管闭塞。这部分患者会饱受各种由于脑部缺血造成的不适和痛苦,甚至导致残疾,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家庭的生活。
那么,已经转为慢性脑血管闭塞的患者,还能恢复正常的生活吗?目前,一种新的治疗理念——针对慢性脑血管闭塞进行介入治疗,给慢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新技术:介入治疗慢性血管闭塞
今年9月初,51岁的张先生经常头晕,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觉,医院行磁共振和CT血管成像后,考虑左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给予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药物保守治疗,但是张先生的症状并无改善。9月中旬,张先生在病友介绍下找到山东省立三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杜晓光问诊。
接诊后,杜晓光安排张先生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根据病情发展的情况,杜晓光诊断为左侧椎动脉慢性血管闭塞,完全闭塞时间在1周左右,遂将患者收入院治疗。
入院后,神经外科主任张荣伟带领团队针对该病例进行了反复讨论,认为需尽快为患者开展“椎动脉慢性闭塞介入开通术”,解除病痛。经过周密的术前评估及准备,在麻醉科、手术室的支持下,由杜晓光主任医师主刀为患者进行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血流恢复良好,症状消失,第三天即康复出院。出院前,张先生一家还特意为杜晓光主任医师送来锦旗,以表感激之情。
新理念:介入技术打破治疗“时间窗”
杜晓光介绍,脑动脉急性闭塞的及时开通治疗,可使50%的患者获得好的临床效果。随着各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让越来越多错过治疗时间窗的患者,在转入脑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后被检出,而介入技术和器材的进步,对部分慢性血管闭塞有了治疗方法,手术成功后能够完全恢复患者的正常血管通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近年来,山东省立三院神经外科团队在张荣伟主任带领下飞速发展,在临床试验、手术治疗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神经外科将继续坚持以医疗质量为中心,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专家介绍
张荣伟
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外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颅底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有近百例脑干肿瘤手术经验;单鼻孔经蝶垂体瘤切除,尤其是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显微手术治疗具有独到技术优势,有千余例经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经验;岩斜区脑膜瘤及矢状窦旁巨大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开展的急诊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术,挽救了数百名危重患者生命。开展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外科治疗帕金森病有两千余例的临床经验。
兼任《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委,《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实用医药杂志》编委。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6篇,主编专注1部,参编3部。主研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5项,山东省科技三等奖1项。年参加汶川抗震救灾,表现突出,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年获第五届中国医师提名奖。年荣立三等功一次。兼任山东疼痛医学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出诊时间:周三全天
杜晓光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高血压脑出血、颅脑外伤等疾病的介入或微创手术治疗,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脊髓损伤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及长期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
兼任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二届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出血性卒中分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青年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完成省厅级科研课题3项,参加2部医学专著编写,发表SCI论文及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