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近日发表了一例颅内注射靶向B7-H3(CD)的CAR-T治疗间变性脑膜瘤的Casereport,虽是个例,但为此靶点CAR-T的首例临床数据,临床反应可供参考。试验注册号为ChiCTR,主要目的是评价不同靶点的CAR-T细胞在IL-13Rα2、B7-H3、EGFRvⅢ、CD19阳性胶质母细胞瘤、脑淋巴瘤患者体内的安全性、有效性。
患者年龄49岁,女性,入组时脑膜瘤复发且伴随右侧肢体行动障碍,既往接受过2次伽马刀治疗和2次神经外科切除治疗,IHC检测发现肿瘤组织高表达B7-H3。入组后,患者接受第3次神经外科切除治疗,并在颅内植入ommaya引流装置,同时采集PBMC用于CAR-T制备。
图片来源:ClinTranslImmunology.Jun12;9(6):e.
试验采用慢病毒载体转导的二代CAR,以4-1BB作为共刺激域,B7-H3scFv序列取自鼠源单克隆抗体mAb-J42。外源添加IL-12、IL-15培养8-10天,终产品以记忆型T细胞为主,效应T细胞比例较低,PD-1等抑制分子的表达量也较低。
图片来源:ClinTranslImmunology.Jun12;9(6):e.
术后40天回输CAR-T,期间患者脑部切除腔和左顶叶-枕叶部位再次复发。细胞通过植入的ommaya引流装置直接回输到颅内,每周一次,共回输3次,剂量分别为2×,6×和1.5×,未发生3级以上不良事件。患者在后两次回输后3小时出现中度的头痛并持续3天反复发生。第3次回输后,脑脊液中流式可测CAR+T细胞,且随时间逐渐下降,未出现明显的扩增,脑脊液中IL-1Ra、IL-2、IL-6、IL-8、TNFα、IFN-γ显著升高,可能是导致头痛的原因。外周血未检测到CAR+T细胞,且除IL-6外,其他细胞因子未见明显改变,表明免疫反应局限在脑部,与此前发表的动物实验结果略有不同。
图片来源:ClinTranslImmunology.Jun12;9(6):e.
由于回输前患者已出现复发且肿瘤增长迅速,3次CAR-T回输未能有效抑制病情,详细的病理检测发现,位于CAR-T回输位置的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比例较高,B7-H3表达量显著下调,而距离回输位置稍远的肿瘤组织中,几乎无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仍高表达B7-H3,研究者据此推测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与CAR-T回输量较低、抗原表达下调及CAR-T在脑皮层中迁移及存活能力不足等有关。
图片来源:ClinTranslImmunology.Jun12;9(6):e.
参考文献
1.TangX,LiuF,LiuZ,etal.BioactivityandsafetyofB7-H3-targetedchimericantigenreceptorTcellsagainstanaplasticmeningioma.ClinTranslImmunology.;9(6):e.PublishedJun12.doi:10./cti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