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B第18期回顾一例罕见原发性纵隔

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802261092605734&wfr=spider&for=pc

年8月18日,至本医疗科技、医院携手MOREHealth爱医传递与中医院、广东医院、医院、重庆医院共同举办的至本国际分子肿瘤专家委员会在线会诊(MolecularTumorBoard,简称MTB)顺利召开。

本期会议精选了一例罕见原发性纵膈非典型脑膜瘤多发转移,特邀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ChristianGrommes医学博士参与讨论,内容精彩,不容错过。

点击进医院医生版

病例介绍

基本信息

27岁,男性,年5月,患者因“干咳1月余,右胸痛1周“就诊。胸部CT见右侧胸腔可见一巨大肿块,病理活检诊断为“纵膈脑膜瘤(非典型,WHOII级)”,行“剖胸探查+右侧巨大纵膈肿物切除+右中肺右上肺部分切除+胸顶肿物切除+隔肌肿物切除术”。

治疗经过

基于影像学评估、基因检测结果依旧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数个周期的阿帕替尼治疗方案。

*此病例来自中医院

至本基因报告结果

年4月至本基因报告结果基因突变:CDK4、CCND2、MDM2、KRAS、FGF23、FGF6等基因突变。肿瘤突变负荷:2.3Muts/Mb(TMB-L)微卫星不稳定性:微卫星稳定

年3月至本基因报告结果

基因突变:CDK4、CDKN2A、CDKN2B、CCND2、MDM2、KRAS、FGF23、FGF6等基因突变。肿瘤突变负荷:2.3Muts/Mb(TMB-L)微卫星不稳定性:微卫星稳定

专家观点

ChristianGrommes教授:从术前、术后治疗初始有响应的胸部CT可以看出,该病例的确是原发性纵隔非典型脑膜瘤,这一疾病非常罕见,和中枢系统的表现不太一样,一旦出现转移,那么化疗、靶向等治疗手段都不会特别有效,所以一般采取放疗的方式来应对。鉴于这是一种高恶性程度的肿瘤,术后出现复发、转移也是预料之内的。目前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可供参考的治疗案例、文献都很少。根据我们在中枢神经系统治疗领域的经验,对于阿帕替尼耐药后的系统治疗,可以考虑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比如贝伐单抗之类。基于基因检测结果,如果该患者有mTOR通路异常,可以考虑依维莫司或替西罗莫司等mTOR抑制剂。另外,该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比较低,预计用PD-1/PD-L1单药的免疫治疗效果不会很好,但为了最大化治疗效果,可以考虑抗血管生成+mTOR抑制剂+免疫三联的治疗方案。由于该患者已经出现了广泛的骨转移,手术的意义已不大;如果骨转移造成的疼痛难以控制,考虑此前放疗对胸部转移灶治疗效果较好,预计对骨转移灶也有效果,可考虑姑息性放疗。另外,在NCCN指南中,对于类似的非典型、转移性脑膜瘤,推荐使用多靶点抑制剂舒尼替尼。在我的经验里,该药的作用预计不会很好,但的确有个别患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因此,舒尼替尼也在可考虑的用药范围内。

中美专家热点讨论1

谢启超教授(重庆医院):对于罕见肿瘤,首先在病理诊断方面应该慎之又慎,每个医生都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做出一定的主观判断,所以可能存在误诊情况,需要在真实世界中积累更多的参考依据。其次是治疗方面,Grommes医生提到了化疗、靶向、免疫和放疗等多种治疗方案。对于这样一例罕见肿瘤患者,是否能考虑PDX肿瘤动物模型来预测哪种治疗方案更为适合和有效?此外,KRASG12C的靶向药已经上市,是否可能有效?ChristianGrommes教授:关于病理诊断问题,我们有过类似的中枢神经以外的非典型性脑膜瘤案例,从多次的病理活检分析结果来看,是可以确诊的。PDX模型是个好主意,但这取决于患者是否愿意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试验结果。依据我们的既往经验,转移性非典型性脑膜瘤对化疗的响应很差,通过PDX模型来测试该患者对哪种化疗药敏感可能性不高,同理靶向药也是如此。当然,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化疗或靶向药,那还是有尝试的必要,这有助于控制肿瘤的全身转移。KRASG12C发生扩增突变,不是特异性的点突变,因此KRASG12C靶向药基本是无效的。另外,放疗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联合免疫治疗。目前评估来看,该患者已无治愈可能,但他的肿瘤基因组很不稳定,如果能在免疫原性和肿瘤微环境方面有所改善,就有可能帮助控制疾病进展。后续治疗也要更多考虑缓解症状、全身性姑息治疗的方案,选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物。

中美专家热点讨论2

丁颖教授(广东医院):病理提示该脑膜瘤为WHOII级,Ki67只有5%,本应是低度恶性肿瘤,侵袭性相对不强,但术后一年内全身多发转移,所以相比与颅内脑膜瘤,脑膜瘤异位到纵膈后其生物学行为是否发生很明显的变化?该变化是否会影响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另外,检测出FGF23基因突变,FGFR相关的药物是否可以考虑?ChristianGrommes教授:目前,该患者的肿瘤在进入转移期后,基因组看上去处于一个很不稳定的状态,局部引起了部分免疫抑制反应。从生物学特性上来说,该患者的肿瘤属于脑膜瘤范畴,只是恶性程度更高,综合Ki67这些指标,该患者对化疗的响应不会太好。另外,关于PD-1/PD-L1,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使用免疫治疗的信心更足,现在的情况是阴性,但仍然可以尝试免疫治疗。该患者的基因组不稳定,需要调节免疫微环境,我认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能是目前希望最大的一种治疗方法,所以联用免疫治疗值得一试。这样的话,患者的副作用不会增加太多,而如果治疗起效,那么患者就能有长期的获益。

中美专家热点讨论3

梁朝峰教授(医院):患者多种常规治疗手段都已尝试,靶向药物可能已经耐药,而针对免疫疗法的各个生物标志物都不太理想,这时溶瘤病毒与CAR-T细胞作为最前沿的治疗方式,是否有可能获益?ChristianGrommes教授:溶瘤病毒和CAR-T细胞二者都属于前沿技术,但在脑膜瘤的治疗中,截至目前都没有直接应用。多年来,即便是在更广泛的实体瘤中,这两种技术的应用也极少。在MSK,我们也只是最近在胸膜间皮瘤中使用了CAR-T技术,而这是建立在胸膜间皮瘤有独特的表面抗原,可以针对性地开发CAR-T细胞。很可惜,脑膜瘤中并没有特异性蛋白,所以CAR-T技术对帮助该患者无能为力。至于溶瘤病毒,在其他胶质瘤的治疗中偶尔有使用,但在脑膜瘤中,到目前为止暂无相关临床试验,也没有成功应用先例。综上,这两种前沿技术可能对该患者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中美专家热点讨论4

罗伦教授(医院):关于良性脑部肿瘤,尤其是颅底肿瘤,容易切不干净从而易复发,基因治疗是可尝试的好方向,但效果不明确,想问问Grommes教授对这方面的看法?ChristianGrommes教授:关于脑膜瘤的靶向治疗,目前有一些AKT抑制剂、HIF抑制剂的探索研究,另外还有一些术后早期放疗、复发后放疗的临床试验。至于基因治疗的话,是相当前沿的一项技术,目前还处在临床前动物试验阶段。对于脑膜瘤的基因治疗,暂时还没有相关的临床研究。病例总结

原发性纵膈非典型脑膜瘤属于罕见病例,该案例病理提示为脑膜瘤WHOII级,本应是低度恶性肿瘤,侵袭性相对不强,但在术后一年内全身多发转移,目前又对阿帕替尼耐药,情况非常复杂。ChristianGrommes教授建议可以考虑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单抗、舒尼替尼等。为了最大化治疗效果,可以考虑抗血管生成+mTOR抑制剂+免疫的三联治疗方案。

至于PDX动物模型、溶瘤病毒、CAR-T细胞以及基因疗法等治疗方式,ChristianGrommes教授认为值得一试但可能不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帮助。

另外,ChristianGrommes教授多次强调放疗的重要性。目前来看,该患者已无治愈可能,但其肿瘤基因组不稳定,若能在免疫原性和肿瘤微环境方面有所改善,联合免疫治疗就有可能帮助控制疾病进展。此外,后续治疗也要更多考虑缓解症状、全身性姑息治疗方案,选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物。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至也有自己的视频号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moliuzhiliao.com/jbxnml/10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